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大厚度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2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6-27页
        1.2.1 单桩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2 等长群桩研究现状第22-24页
        1.2.3 长短桩基础研究现状第24-2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2章 大厚度黄土地区单桩有效桩长计算与分析第29-48页
    2.1 有效桩长理论研究综述第29-31页
    2.2 黄土地区有效桩长的计算第31-39页
        2.2.1 桩侧摩阻力的计算方法第32-35页
        2.2.2 考虑桩身自重的单桩压缩量计算第35-37页
        2.2.3 桩顶土体沉降量计算第37-39页
        2.2.4 依据桩体位移协调条件求解方程第39页
    2.3 单桩有效桩长计算验证分析第39-46页
        2.3.1 工程概况第40-41页
        2.3.2 单桩桩身轴力结果分析第41-42页
        2.3.3 单桩桩侧摩阻力试验结果分析第42-43页
        2.3.4 单桩桩侧摩阻力拟合结果分析第43-45页
        2.3.5 有效桩长的计算第45-46页
    2.4 有效桩长影响因素分析第46-47页
    2.5 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大厚度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承载力与变形计算第48-69页
    3.1 长短桩基础作用机理第48-49页
        3.1.1 长桩作用机理第48-49页
        3.1.2 短桩作用机理第49页
        3.1.3 长短桩布置方式第49页
    3.2 长短桩基础承载力计算理论综述第49-51页
        3.2.1 分步计算法第49-50页
        3.2.2 规范计算法第50-51页
    3.3 大厚度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承载力计算第51-55页
        3.3.1 中性点估算方法第52-54页
        3.3.2 群桩负摩阻力估算方法第54-55页
        3.3.3 长短桩基础承载力计算方法第55页
    3.4 大厚度黄土地区长短桩基础沉降计算第55-62页
        3.4.1 复合模量法第55-56页
        3.4.2 应力修正法第56页
        3.4.3 基于剪切位移法的沉降计算第56-61页
        3.4.4 算法编程第61-62页
    3.5 长短桩基础承载力与变形计算验证分析第62-68页
        3.5.1 长短桩室内试验概述第62-64页
        3.5.2 模型试验沉降计算第64-65页
        3.5.3 模型试验和理论计算的对比分析第65-68页
    3.6 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大直径长桩承载特性原位试验与优化设计第69-91页
    4.1 场地概况与地基土室内试验第69-72页
    4.2 原位载荷试验方案第72-76页
        4.2.1 单桩载荷试验第72-74页
        4.2.2 单桩承台载荷试验第74-76页
        4.2.3 地基土载荷试验第76页
    4.3 原位载荷试验结果分析第76-84页
        4.3.1 桩基P-s曲线分析第76-79页
        4.3.2 桩身轴力分析第79-81页
        4.3.3 桩身侧摩阻力分析第81-82页
        4.3.4 承台底部土压力分析第82-83页
        4.3.5 地基土载荷板试验分析第83-84页
    4.4 桩基优化设计分析第84-89页
        4.4.1 有限元模型建立第84-86页
        4.4.2 筏板沉降计算第86-88页
        4.4.3 土体应力场与沉降计算第88-89页
    4.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5章 长短桩基础受力与变形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第91-110页
    5.1 室内模型试验方案第91-96页
        5.1.1 模型箱设计第91-92页
        5.1.2 试验桩与桩周填土第92-94页
        5.1.3 桩身应变片布置第94页
        5.1.4 试验加载第94-96页
    5.2 竖向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第96-103页
        5.2.1 单桩试验结果分析第96-97页
        5.2.2 4桩试验结果分析第97-100页
        5.2.3 9桩试验结果分析第100-103页
    5.3 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第103-108页
        5.3.1 桩顶侧移—水平荷载曲线分析第103-104页
        5.3.2 试桩轴力随水平荷载变化特性分析第104-106页
        5.3.3 试桩侧摩阻力随水平荷载变化特性分析第106-108页
    5.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6章 长短桩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第110-141页
    6.1 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对比分析第110-119页
        6.1.1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第110-113页
        6.1.2 单桩桩顶荷载-沉降曲线分析结果对比第113-115页
        6.1.3 4根桩桩顶荷载-沉降曲线分析结果对比第115-116页
        6.1.4 9根桩桩顶荷载-沉降曲线分析结果对比第116-117页
        6.1.5 水平荷载作用下长短桩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第117-119页
    6.2 长短桩的受力性能影响分析第119-140页
        6.2.1 桩型对沉降量的影响第120-121页
        6.2.2 桩型的布置方式对沉降量的影响第121-130页
        6.2.3 桩间距的变化对长短桩受力性能的影响第130-133页
        6.2.4 桩长的变化对长短桩受力性能的影响第133-136页
        6.2.5 水平荷载与竖向荷载对长短桩受力的影响第136-140页
    6.3 小结第140-141页
结论与展望第141-144页
    结论第141-143页
    展望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获奖第159-161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负责参与的课题第161-162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专利第162-163页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参编规程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层超薄壁冷弯型钢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与试验研究
下一篇:非饱和土的增量非线性横观各向同性本构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