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2 超薄壁冷弯型钢结构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2.1 墙架柱-楼层梁连接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2.2 组合墙体抗剪性能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2.3 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2.4 地震作用下基于损伤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 | 第24-25页 |
1.3 规范中连接构造及结构限值要求 | 第25-2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30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4.2 总体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第2章 超薄壁冷弯型钢房屋层间加强方法 | 第30-52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组合墙体构造分析 | 第30-31页 |
2.3 组合墙体-楼层梁连接方法 | 第31-33页 |
2.3.1 规程推荐连接传力机理及构造规定 | 第31-32页 |
2.3.2 角钢加强型连接 | 第32-33页 |
2.4 楼层连接处加强方法 | 第33-50页 |
2.4.1 外墙加强方法 | 第33-35页 |
2.4.2 加强桁架承载性能分析 | 第35页 |
2.4.3 试验及有限元对比分析 | 第35-41页 |
2.4.4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 第41-46页 |
2.4.5 加强桁架承载性能对比 | 第46-47页 |
2.4.6 内墙加强方法 | 第47-49页 |
2.4.7 内墙有限元分析 | 第49-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3章 墙架柱-楼层梁及考虑蒙皮后的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第52-90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试验目的 | 第52-53页 |
3.3 试件和材性 | 第53-55页 |
3.3.1 试件设计 | 第53-54页 |
3.3.2 材料性能 | 第54-55页 |
3.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55-57页 |
3.4.1 试验装置 | 第55-56页 |
3.4.2 加载制度 | 第56页 |
3.4.3 测点布置 | 第56-57页 |
3.5 试验现象 | 第57-61页 |
3.5.1 矩形墙架柱截面系列试件 | 第57-59页 |
3.5.2 C型墙架柱截面系列试件 | 第59-61页 |
3.6 试验结果 | 第61-71页 |
3.6.1 C型截面墙架柱荷载-位移(P-Δ)曲线 | 第61-62页 |
3.6.2 矩型截面墙架柱荷载-位移(P-Δ)曲线 | 第62-63页 |
3.6.3 主要试验结果 | 第63-65页 |
3.6.4 耗能系数和延性系数 | 第65-66页 |
3.6.5 节点刚度 | 第66-69页 |
3.6.6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69-71页 |
3.6.7 应变及分析 | 第71页 |
3.7 考虑蒙皮的组合墙体-楼板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71-81页 |
3.7.1 试验概况 | 第71-73页 |
3.7.2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 第73-76页 |
3.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76-81页 |
3.8 墙架柱-楼层梁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81-84页 |
3.8.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81-82页 |
3.8.2 单元选取 | 第82页 |
3.8.3 材料特性 | 第82-83页 |
3.8.4 建模方式及网格划分 | 第83页 |
3.8.5 自攻螺钉简化处理方法 | 第83-84页 |
3.8.6 接触处理及边界条件 | 第84页 |
3.8.7 加载方式及求解设置 | 第84页 |
3.9 有限元分析模型验证 | 第84-86页 |
3.9.1 破坏模式对比 | 第85页 |
3.9.2 滞回曲线对比 | 第85-86页 |
3.9.3 承载力特征值对比 | 第86页 |
3.10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 第86-88页 |
3.10.1 轴压比影响 | 第86-87页 |
3.10.2 角钢厚度影响分析 | 第87-88页 |
3.11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4章 双层组合墙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 第90-120页 |
4.1 引言 | 第90页 |
4.2 试验目的 | 第90-91页 |
4.3 试件设计 | 第91-94页 |
4.4 试验装置及加载制度 | 第94-95页 |
4.5 测点布置及试件破坏认定 | 第95-96页 |
4.6 边墙体欧松板系列试件 | 第96-104页 |
4.6.1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 第96-98页 |
4.6.2 滞回曲线 | 第98-100页 |
4.6.3 骨架曲线 | 第100页 |
4.6.4 试件屈服荷载、破坏荷载的确定 | 第100-101页 |
4.6.5 耗能及延性性能 | 第101-102页 |
4.6.6 刚度退化 | 第102页 |
4.6.7 承载力退化曲线 | 第102-103页 |
4.6.8 荷载-应变曲线 | 第103-104页 |
4.6.9 试验小结 | 第104页 |
4.7 边墙其它类面板试件 | 第104-110页 |
4.7.1 试件设计 | 第104-105页 |
4.7.2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 第105-107页 |
4.7.3 滞回曲线 | 第107-108页 |
4.7.4 骨架曲线 | 第108页 |
4.7.5 试件屈服及破坏荷载确定 | 第108-109页 |
4.7.6 耗能及延性 | 第109页 |
4.7.7 刚度退化 | 第109页 |
4.7.8 承载力退化 | 第109-110页 |
4.7.9 试验小结 | 第110页 |
4.8 中间墙体试件 | 第110-119页 |
4.8.1 试件设计 | 第111页 |
4.8.2 试验现象及破坏特征 | 第111-115页 |
4.8.3 滞回曲线 | 第115-116页 |
4.8.4 骨架曲线 | 第116页 |
4.8.5 试件屈服、极限、破坏荷载 | 第116-117页 |
4.8.6 刚度退化 | 第117-118页 |
4.8.7 承载力退化 | 第118页 |
4.8.8 试验小结 | 第118-11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5章 双层组合墙体抗剪性能理论研究 | 第120-138页 |
5.1 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 第120-126页 |
5.1.1 自攻螺钉承载力计算 | 第120-122页 |
5.1.2 抗剪承载力计算及分析 | 第122-126页 |
5.2 墙体抗侧移刚度理论计算 | 第126-131页 |
5.2.1 抗侧移刚度确定方法 | 第126-127页 |
5.2.2 中间墙体抗侧移刚度计算 | 第127-129页 |
5.2.3 边墙体抗侧移刚度理论计算 | 第129-131页 |
5.3 有限元分析 | 第131-134页 |
5.3.1 有限元分析说明 | 第131-132页 |
5.3.2 建模方式及网格划分 | 第132页 |
5.3.3 自攻螺钉简化及耦合处理 | 第132-133页 |
5.3.4 接触处理及边界条件 | 第133页 |
5.3.5 破坏模式对比 | 第133-134页 |
5.3.6 承载力特征值对比 | 第134页 |
5.4 有限元参数化分析 | 第134-136页 |
5.4.1 轴压力影响分析 | 第134-135页 |
5.4.2 面板材料影响分析 | 第135页 |
5.4.3 面板厚度影响分析 | 第135-136页 |
5.4.4 楼层梁间距影响分析 | 第1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6章 地震作用下多层房屋简化设计方法研究 | 第138-159页 |
6.1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模型简化 | 第138-139页 |
6.1.1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138页 |
6.1.2 等代拉杆刚度计算推导 | 第138-139页 |
6.1.3 多层房屋简化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139页 |
6.2 有限元模拟验证 | 第139-141页 |
6.3 多层房屋地震反应简化分析 | 第141-149页 |
6.3.1 地震波的选择 | 第142-143页 |
6.3.2 结构自振周期与阵型 | 第143-144页 |
6.3.3 加速度时程曲线分析 | 第144-146页 |
6.3.4 有限元分析与底部剪力法计算结果对比 | 第146-148页 |
6.3.5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148-149页 |
6.4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 第149-152页 |
6.4.1 加速度响应及分析 | 第149-151页 |
6.4.2 层间位移响应及分析 | 第151-152页 |
6.5 结构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152-158页 |
6.5.1 振动台损伤参数 | 第152-154页 |
6.5.2 墙体抗剪损伤参数 | 第154页 |
6.5.3 双层墙体损伤参数 | 第154页 |
6.5.4 组合墙体-楼板节点损伤情况 | 第154-155页 |
6.5.5 多层房屋损伤状态判据确定 | 第155页 |
6.5.6 多层房屋损伤评定方法 | 第155-15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8-159页 |
结论及展望 | 第159-161页 |
1 结论 | 第159-160页 |
2 展望 | 第160-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169-170页 |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