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返还规则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12-14页 |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研究范围及方法 | 第13-14页 |
二、彩礼的基本理论剖析 | 第14-22页 |
(一) 彩礼的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 彩礼的定义 | 第14-15页 |
2. 彩礼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15-17页 |
(二) 彩礼给付行为的法律性质及原因 | 第17-20页 |
1. 彩礼给付行为的法律性质 | 第17-19页 |
2. 彩礼给付的原因 | 第19-20页 |
(三) 彩礼返还行为的原因及请求权基础 | 第20-22页 |
1. 彩礼返还行为的原因 | 第20-21页 |
2. 彩礼返还行为的请求权基础 | 第21-22页 |
三、我国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 | 第22-26页 |
(一) 我国彩礼返还规则的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二) 司法实践中彩礼返还规则的适用 | 第23-26页 |
四、我国彩礼返还规则的不足 | 第26-33页 |
(一) 缺乏对妇女和无过错方的权益保护 | 第26-28页 |
1. 缺乏妇女权益的保障 | 第26-27页 |
2 、缺乏对无过错方的保护 | 第27-28页 |
(二) 彩礼返还的范围界定不清 | 第28页 |
(三) “共同生活”的概念界定不清 | 第28-29页 |
(四) 彩礼返还的认定标准模糊 | 第29-31页 |
(五) 诉讼主体及诉讼时效不明确 | 第31-32页 |
1. 诉讼主体不明确 | 第31-32页 |
2. 诉讼时效不明确 | 第32页 |
(六) 没有照顾风俗习惯 | 第32-33页 |
五、彩礼返还规则的完善 | 第33-40页 |
(一) 注重对妇女和无过错方的保护 | 第33-34页 |
1. 注重对妇女权益的保障 | 第33页 |
2. 引入主观过错制度 | 第33-34页 |
(二) 明确彩礼返还的范围 | 第34-35页 |
(三) 明确“共同生活”的概念 | 第35页 |
(四) 制定合理的彩礼返还标准 | 第35-37页 |
1. 以“酌情返还”作为返还原则 | 第35-36页 |
2、将“共同生活”作为主要划分标准 | 第36页 |
3、制定合理的彩礼返还比例 | 第36-37页 |
(五) 明确诉讼主体及诉讼时效 | 第37-38页 |
1. 明确诉讼主体 | 第37页 |
2. 合理确定诉讼时效 | 第37-38页 |
(六) 引入习惯制定彩礼返还的规范性意见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