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6-7页 |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4-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引言 | 第21-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34页 | 
| 1.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 1.1.1 实验菌株 | 第23页 | 
| 1.1.2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1.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 第23页 | 
| 1.1.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第23-25页 | 
| 1.1.5 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1.2 实验方法 | 第25-34页 | 
| 1.2.1 猪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初筛方法 | 第25-28页 | 
| 1.2.2 猪源乳酸菌复筛方法 | 第28-30页 | 
| 1.2.3 猪源乳酸菌的复合配比及功能评价方法 | 第30-33页 | 
| 1.2.4 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7页 | 
| 2.1 猪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初筛结果 | 第34-37页 | 
| 2.1.1 分离纯化与革兰染色 | 第34页 | 
| 2.1.2 生化实验鉴定 | 第34-35页 | 
| 2.1.3 产酸试验结果 | 第35页 | 
| 2.1.4 16SrRNA测序与进化树建立 | 第35-36页 | 
| 2.1.5 生长趋势 | 第36-37页 | 
| 2.2 猪源乳酸菌复筛试验结果 | 第37-42页 | 
| 2.2.1 耐热能力 | 第37页 | 
| 2.2.2 耐酸试验 | 第37-38页 | 
| 2.2.3 胆盐耐受试验 | 第38页 | 
| 2.2.4 耐受人工肠液 | 第38-39页 | 
| 2.2.5 耐受人工胃液 | 第39-40页 | 
| 2.2.6 表面疏水性、自聚合及与病原菌共凝集 | 第40-41页 | 
| 2.2.7 体外抑菌 | 第41页 | 
| 2.2.8 优势菌株的确定 | 第41-42页 | 
| 2.3 猪源乳酸菌的复合配比及功能评价结果 | 第42-47页 | 
| 2.3.1 复合制剂产酸与抑菌 | 第42-43页 | 
| 2.3.2 生物安全性评价 | 第43页 | 
| 2.3.3 体重增长 | 第43-44页 | 
| 2.3.4 体内抑菌 | 第44页 | 
| 2.3.5 料肉比 | 第44-45页 | 
| 2.3.6 器官指数 | 第45页 | 
| 2.3.7 血清总SOD酶、过氧化氢酶(CAT)含量 | 第45-47页 | 
| 3 讨论 | 第47-51页 | 
| 3.1 猪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与初筛分析 | 第47页 | 
| 3.1.1 分离纯化与鉴定 | 第47页 | 
| 3.1.2 产酸初筛 | 第47页 | 
| 3.2 乳酸菌抗逆性、粘附性与抑菌复筛分析 | 第47-49页 | 
| 3.2.1 耐热能力 | 第47-48页 | 
| 3.2.2 耐酸和耐胆盐试验 | 第48页 | 
| 3.2.3 耐受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 | 第48页 | 
| 3.2.4 表面疏水性、自聚合及与病原菌共凝集 | 第48-49页 | 
| 3.2.5 体外抑菌 | 第49页 | 
| 3.3 猪源乳酸菌的复合配比及应用分析 | 第49-51页 | 
| 4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