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不同垃圾填埋处理产气预测模型对比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2 创新点 | 第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子及动态变化趋势 | 第21-39页 |
2.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影响因子分析 | 第21-25页 |
2.1.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GDP的关系 | 第22-23页 |
2.1.2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关系 | 第23-24页 |
2.1.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数量的关系 | 第24-25页 |
2.2 不同尺度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耦合关系 | 第25-34页 |
2.2.1 不同区域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其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 第25-27页 |
2.2.2 不同区域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27-29页 |
2.2.3 不同城市规模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29-31页 |
2.2.4 不同气候带垃圾生活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31-34页 |
2.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 第34-37页 |
2.3.1 2001 年和2015年垃圾产生量分级趋势分析 | 第34-35页 |
2.3.2 2001 年和2015年全国垃圾产生量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 第35-36页 |
2.3.3 2001 年和2015年垃圾处理方式趋势分析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的甲烷排放量估算及空间尺度分析 | 第39-55页 |
3.1 IPCC推荐方法介绍 | 第39-40页 |
3.1.1 填埋处理甲烷排放估算方法 | 第39-40页 |
3.1.2 焚烧处理甲烷排放估算方法 | 第40页 |
3.1.3 堆肥处理甲烷排放估算方法 | 第40页 |
3.2 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估算结果 | 第40-44页 |
3.2.1 全国甲烷排放量 | 第40-41页 |
3.2.2 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甲烷排放量空间差异 | 第41-44页 |
3.3 焚烧处理甲烷排放量估算结果 | 第44-49页 |
3.3.1 全国甲烷排放量 | 第44-45页 |
3.3.2 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甲烷排放量空间差异 | 第45-49页 |
3.4 堆肥处理甲烷排放量估算结果 | 第49-54页 |
3.4.1 全国甲烷排放量 | 第49-50页 |
3.4.2 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甲烷排放量空间差异 | 第50-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基于GIS-SD的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构建 | 第55-66页 |
4.1 基于SD的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动态变化模型构建 | 第55-57页 |
4.1.1 系统动力学原理 | 第55页 |
4.1.2 建模目的 | 第55-56页 |
4.1.3 建模步骤 | 第56页 |
4.1.4 建模参数 | 第56-57页 |
4.2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结构分析 | 第57-59页 |
4.2.1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的因果反馈分析 | 第57-58页 |
4.2.2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的整体结构 | 第58-59页 |
4.3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的子系统介绍 | 第59-62页 |
4.3.1 人口子系统 | 第59页 |
4.3.2 垃圾收集子系统 | 第59-60页 |
4.3.3 垃圾处理子系统 | 第60-61页 |
4.3.4 经济损失子系统 | 第61页 |
4.3.5 甲烷排放子系统 | 第61-62页 |
4.4 模型检验 | 第62-64页 |
4.4.1 历史值检验 | 第62-63页 |
4.4.2 灵敏度分析 | 第63-64页 |
4.5 基于GIS-SD的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空间变化模型构建 | 第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不同减排技术下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情景模拟 | 第66-78页 |
5.1 情景设定 | 第66-68页 |
5.1.1 单一技术情景设定 | 第66-67页 |
5.1.2 综合技术情景设定 | 第67-68页 |
5.2 不同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趋势模拟 | 第68-70页 |
5.2.1 单一减排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趋势模拟 | 第68-69页 |
5.2.2 综合减排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趋势模拟 | 第69-70页 |
5.3 不同技术情景在各垃圾处理阶段的减排路径相关因子分析 | 第70-72页 |
5.3.1 垃圾收集阶段的相关因子分析 | 第70-71页 |
5.3.2 垃圾填埋阶段的相关因子分析 | 第71-72页 |
5.4 不同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空间变化模拟 | 第72-76页 |
5.4.1 单一技术情景下甲烷排放空间分布 | 第72-74页 |
5.4.2 综合技术情景下甲烷排放空间分布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最优化减排技术选择及减排措施研究 | 第78-83页 |
6.1 不同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分析 | 第78-80页 |
6.1.1 单一技术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 | 第78-79页 |
6.1.2 综合技术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分析 | 第79-80页 |
6.2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减排途径 | 第80-81页 |
6.3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减排措施 | 第81-8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3-8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3-84页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