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1.3.1 国内外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外环评公众参与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3 文献研究评述 | 第17页 |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社会网络分析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要求 | 第19-23页 |
2.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的定义及特征 | 第19-20页 |
2.1.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的定义 | 第19页 |
2.1.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的特征 | 第19-20页 |
2.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的参与者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 第20-21页 |
2.2.1 居民和社会群体的关系及特征 | 第20-21页 |
2.2.2 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的关系及特征 | 第21页 |
2.2.3 当地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的关系及特征 | 第21页 |
2.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关联因素分析 | 第21-23页 |
2.3.1 增强网络密度,从宏观层面上健全法律法规 | 第22页 |
2.3.2 均衡网络派系,从中观层面上制衡参与者权力 | 第22页 |
2.3.3 调节网络中心度,从微观层面上优化参与者功效 | 第22-23页 |
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现状与问题 | 第23-31页 |
3.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现状调查分析 | 第23-26页 |
3.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界定 | 第26-27页 |
3.3 可操作性弱削弱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 | 第27-29页 |
3.3.1 信息传递路径的缺失 | 第27-28页 |
3.3.2 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 | 第28-29页 |
3.4 保障机制缺失削弱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 | 第29-31页 |
3.4.1 督查机制的缺失 | 第29页 |
3.4.2 司法保障的缺失 | 第29-31页 |
4 社会网络分析法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剖析 | 第31-43页 |
4.1 案例来源及确定 | 第31页 |
4.2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 第31-34页 |
4.3 研究软件工具的选择 | 第34页 |
4.4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层次分析 | 第34-43页 |
4.4.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宏观层次分析 | 第35-37页 |
4.4.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中观层次分析 | 第37-41页 |
4.4.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网络微观层次分析 | 第41-43页 |
5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提升的建议与措施 | 第43-52页 |
5.1 宏观上完善保障机制,实现环评公参规范法制化 | 第43-46页 |
5.1.1 国内现有环评公参法律法规执行现状与不足 | 第43页 |
5.1.2 细化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法律法规 | 第43-45页 |
5.1.3 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司法救济 | 第45-46页 |
5.2 中观上打破利益联盟,确保信息传递通道畅通 | 第46-48页 |
5.2.1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政府工作执行细则 | 第46-47页 |
5.2.2 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综合能力 | 第47-48页 |
5.2.3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单位行为 | 第48页 |
5.3 微观上优化政府职能,统筹协调环评公参各利益方 | 第48-52页 |
5.3.1 加强公参交流,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 第49页 |
5.3.2 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绿色经营”理念 | 第49-50页 |
5.3.3 扶持环保NGO,发挥社会组织力量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