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1 劳动保护对企业的影响 | 第14-16页 |
2.1.2 劳动保护对劳动者的影响 | 第16页 |
2.1.3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1.4 劳动保护与资本结构 | 第17-18页 |
2.2 文献述评 | 第18-19页 |
第3章 立法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19-32页 |
3.1 立法背景 | 第19-22页 |
3.1.1 我国劳动立法的历史 | 第19-21页 |
3.1.2 《劳动合同法》与《劳动法》 | 第21-22页 |
3.2 资本结构理论分析 | 第22-27页 |
3.2.1 资本结构的MM理论 | 第23-25页 |
3.2.2 权衡理论 | 第25-26页 |
3.2.3 代理理论 | 第26页 |
3.2.4 优序融资理论 | 第26-27页 |
3.3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 | 第27-29页 |
3.3.1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总体变化趋势 | 第27-29页 |
3.3.2 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地区差异 | 第29页 |
3.4 劳动保护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机制 | 第29-30页 |
3.4.1 失业风险溢价机制 | 第29-30页 |
3.4.2 破产成本机制 | 第30页 |
3.5 待检验假设 | 第30-32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 | 第32-36页 |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第32页 |
4.2 变量定义 | 第32-33页 |
4.2.1 资本结构 | 第32页 |
4.2.2 劳动保护与资本密集度 | 第32-33页 |
4.2.3 控制变量 | 第33页 |
4.3 模型设定 | 第33-34页 |
4.4 描述性统计 | 第34-36页 |
第5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6-58页 |
5.1 基本回归结果 | 第36-46页 |
5.2 探讨《劳动合同法》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机制 | 第46-47页 |
5.3 稳健性检验 | 第47-58页 |
5.3.1 检验《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变化 | 第48-49页 |
5.3.2 用不同时期的资本结构变量衡量资本结构 | 第49-52页 |
5.3.3 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处理内生性问题 | 第52-54页 |
5.3.4 使用其他劳动密集度衡量变量 | 第54-56页 |
5.3.5 删除2007和2008年观测 | 第56-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58-6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8-59页 |
6.2 研究启示与建议 | 第59-60页 |
6.3 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