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连续倒塌标志事件 | 第12-15页 |
1.2.2 国外连续倒塌理论发展 | 第15-17页 |
1.2.3 国内连续倒塌理论发展 | 第17页 |
1.3 结构可靠度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 | 第18-19页 |
1.3.2 随机有限元的发展 | 第19页 |
1.3.3 结构整体可靠度理论发展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第2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有限元建模与验证 | 第22-31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OpenSees平台的特点 | 第22-23页 |
2.3 试验介绍 | 第23-24页 |
2.3.1 RC框架子结构试验 | 第23页 |
2.3.2 RC框架梁柱子结构试验 | 第23-24页 |
2.4 基于OpenSees的非线性有限元建模 | 第24-28页 |
2.4.1 材料 | 第24-26页 |
2.4.2 截面模型 | 第26-27页 |
2.4.3 单元模型 | 第27-28页 |
2.4.4 结构大变形 | 第28页 |
2.5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28-30页 |
2.6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 | 第31-42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拆除构件设计方法(备用荷载路径法) | 第31-34页 |
3.2.1 基本分析方法 | 第31-32页 |
3.2.2 构件拆除方式与位置 | 第32-33页 |
3.2.3 分析荷载组合 | 第33-34页 |
3.3 倒塌极限状态判定准则 | 第34-36页 |
3.4 典型RC框架结构模型 | 第36页 |
3.5 非线性静力pushdown分析 | 第36-41页 |
3.5.1 分析方法及破坏工况 | 第36-37页 |
3.5.2 工况 1(移除底层中柱) | 第37-39页 |
3.5.3 工况 2(移除底层边柱) | 第39-41页 |
3.6 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基于随机有限元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结构的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方程 | 第42-43页 |
4.3 基于有限元的可靠性近似求解方法 | 第43-47页 |
4.3.1 一次可靠度方法 | 第43-45页 |
4.3.2 二次可靠度方法 | 第45-46页 |
4.3.3 重要抽样方法 | 第46-47页 |
4.3.4 灵敏度分析 | 第47页 |
4.4 结构整体竖向倒塌极限状态随机有限元可靠性分析 | 第47-48页 |
4.4.1 结构整体倒塌极限状态功能函数 | 第47页 |
4.4.2 基于随机有限元可靠方法的失效概率计算流程 | 第47-48页 |
4.5 RC框架算例 | 第48-52页 |
4.5.1 结构可靠度分析 | 第48-50页 |
4.5.2 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50-52页 |
4.6 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基于可靠度的结构竖向倒塌鲁棒性分析 | 第54-65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结鲁棒性的定义及基于可靠度的鲁棒性指标 | 第54-56页 |
5.2.1 结构鲁棒性的定义 | 第54-55页 |
5.2.2 基于结构可靠度的鲁棒性指标 | 第55-56页 |
5.3 结构模型的不确定性因素 | 第56-58页 |
5.4 结构整体连续倒塌极限状态鲁棒性分析 | 第58-61页 |
5.4.1 基于失效概率的结构鲁棒性指标评价指标 | 第58页 |
5.4.2 损伤结构鲁棒性计算步骤 | 第58页 |
5.4.3 计算验证 | 第58-59页 |
5.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5.5 基于FORM方法的结构竖向倒塌易损性分析 | 第61-64页 |
5.5.1 分析步骤 | 第61页 |
5.5.2 抗连续倒塌的易损性曲线 | 第61-64页 |
5.6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