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辨伪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辨伪的产生及唐前辨伪学 | 第15-23页 |
第一节 辨伪的产生 | 第15-17页 |
一、伪书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 第15-17页 |
二、辨伪及辨伪学的出现 | 第17页 |
第二节 唐前辨伪学 | 第17-23页 |
一、先秦时期 | 第17-18页 |
二、两汉时期 | 第18-21页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唐代前期辨伪学 | 第23-59页 |
第一节 唐代前期辨伪学发展背景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孔颖达《五经正义》中的辨伪 | 第25-36页 |
第三节 《隋书·经籍志》中的辨伪 | 第36-39页 |
一、经部 | 第36-37页 |
二、史部 | 第37-38页 |
三、子部 | 第38-39页 |
第四节 刘知几的辨伪成就 | 第39-55页 |
一、疑古惑经辨伪 | 第39-52页 |
二、辨伪原则和方法 | 第52-55页 |
第五节 司马贞的辨伪成就 | 第55-59页 |
第三章 唐代后期辨伪学 | 第59-85页 |
第一节 唐代后期辨伪学发展概况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春秋学派对“春秋三传”的辨伪 | 第60-69页 |
一、疑“三传”的作者 | 第62-64页 |
二、疑“三传”的体例 | 第64-66页 |
三、疑“三传”的制度 | 第66-69页 |
第三节 韩愈的辨伪 | 第69-72页 |
一、疑孔注 | 第69-70页 |
二、疑《诗序》 | 第70-72页 |
第四节 柳宗元对诸子及其它典籍的辨伪 | 第72-76页 |
一、对诸子的系统辨伪 | 第72-75页 |
二、对其它典籍的辨伪 | 第75-76页 |
第五节 刘肃及其它辨伪学家的辨伪 | 第76-85页 |
一、刘肃《大唐新语》中的辨伪 | 第76-78页 |
二、其它辨伪学家的辨伪 | 第78-85页 |
第四章 唐代辨伪学的特点及影响 | 第85-91页 |
第一节 唐代辨伪学的特点 | 第85-86页 |
第二节 思想影响和方法影响 | 第86-91页 |
一、思想影响 | 第86-87页 |
二、方法影响 | 第87-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