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1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一)王阳明思想的研究 | 第14-17页 |
(二)王阳明基层治理思想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三、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一)行文思路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22-34页 |
一、传统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 第22-27页 |
(一)“德主刑辅”的教化思想 | 第23-25页 |
(二)古代社会的基层治理方式 | 第25-27页 |
二、明中叶社会历史背景 | 第27-31页 |
(一)明中叶基层社会现实 | 第27-29页 |
(二)明中叶的政治生态 | 第29-31页 |
三、王阳明个人经历及思想转变 | 第31-34页 |
(一)早年思想经历 | 第31-32页 |
(二)仕途经历及思想转变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王阳明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构成 | 第34-48页 |
一、王阳明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 | 第34-36页 |
(一)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含义 | 第34-35页 |
(二)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的特征 | 第35-36页 |
二、基层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 | 第36-42页 |
(一)王阳明的社会理想 | 第36-40页 |
(二)理想社会的建构基础 | 第40-42页 |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路径 | 第42-48页 |
(一)平定动乱,恢复基层社会秩序 | 第42-45页 |
(二)治理人心,唤起良知觉醒 | 第45-48页 |
第三章 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实践维度 | 第48-60页 |
一、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 第48-51页 |
(一)“十家牌法”与乡里制度的结合 | 第48-50页 |
(二)移驿设县,重建行政区划 | 第50-51页 |
二、运用教化手段,改善基层社会风气 | 第51-54页 |
(一)告谕百姓 | 第51-52页 |
(二)颁布《南赣乡约》 | 第52-54页 |
三、注重教育,开化民智 | 第54-57页 |
(一)兴办社学,蒙以养正 | 第55-56页 |
(二)修建书院,兴讲学之风 | 第56-57页 |
四、安抚民心,巩固统治合法性 | 第57-60页 |
(一)仁爱亲民,体恤百姓 | 第57-58页 |
(二)整顿吏治,安抚民心 | 第58-60页 |
第四章 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 | 第60-70页 |
一、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评述 | 第60-63页 |
(一)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60-61页 |
(二)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61-62页 |
(三)王阳明基层社会治理思想与当今社会的连接 | 第62-63页 |
二、王阳明乡治教化与当代基层精神文明建设 | 第63-66页 |
(一)加强基层思想道德建设 | 第63-64页 |
(二)重塑乡村文化 | 第64-66页 |
三、王阳明的乡约治理与当今基层社会自治 | 第66-70页 |
(一)规范和引导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 第66-67页 |
(二)动员民间精英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