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边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邻近高层建筑物边坡(基坑)开挖变形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18-32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理地质环境 | 第19-32页 |
2.2.1 气象水文 | 第19-20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1-23页 |
2.2.4 地质构造 | 第23-29页 |
2.2.5 地震及新构造运动 | 第29-30页 |
2.2.6 风化条件 | 第30页 |
2.2.7 不良的物理地质现象 | 第30-32页 |
第3章 斜坡坡体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 | 第32-49页 |
3.1 坡体的基本特征 | 第32页 |
3.2 岩体结构特征 | 第32-43页 |
3.2.1 结构面特征 | 第32-39页 |
3.2.2 岩体结构类型 | 第39-40页 |
3.2.3 岩体结构划分 | 第40-43页 |
3.3 斜坡已有变形破坏模式 | 第43-46页 |
3.3.1 平面滑动破坏 | 第43-44页 |
3.3.2 楔形破坏 | 第44-46页 |
3.4 斜坡潜在变形破坏模式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斜坡岩体质量分级及岩体参数取值 | 第49-69页 |
4.1 斜坡岩体质量分级 | 第49-57页 |
4.1.1 斜坡岩体质量分类方法 | 第49-54页 |
4.1.2 斜坡岩体质量划分原则及分级结果 | 第54-57页 |
4.2 岩体力学参数取值 | 第57-68页 |
4.2.1 结构面物理力学参数分析及选取 | 第57-62页 |
4.2.2 岩体大剪试验物理力学参数分析及选取 | 第62-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边坡开挖稳定性评价及支护方法研究 | 第69-100页 |
5.1 边坡稳定性的刚体极限平衡分析 | 第69-80页 |
5.1.1 弱带及结构面的信息提取 | 第69-70页 |
5.1.2 典型剖面稳定性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70-80页 |
5.1.3 小结 | 第80页 |
5.2 研究区概化模型的建立 | 第80-83页 |
5.2.1 Flac3d简介 | 第80页 |
5.2.2 研究区三维概化模型建立 | 第80-83页 |
5.3 边坡稳定性判据的确定 | 第83页 |
5.4 边坡开挖变形响应分析 | 第83-98页 |
5.4.1 自然斜坡变形特征 | 第83-86页 |
5.4.2 开挖工况下边坡变形响应分析 | 第86-92页 |
5.4.3 不同支护条件下边坡开挖变形响应分析 | 第92-98页 |
5.5 边坡防治建议 | 第9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0-101页 |
问题与讨论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