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1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所需 | 第10页 |
1.1.2 旅游市场高速增长的大势所需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1.3.1 风景名胜区的研究 | 第12-14页 |
1.3.2 景观评价的研究 | 第14-18页 |
1.3.3 AVC理论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4 相关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19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页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0-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 | 第23-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页 |
2.1.1 风景名胜区景观吸引力 | 第23页 |
2.1.2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命力 | 第23页 |
2.1.3 风景名胜区景观承载力 | 第23页 |
2.2 AVC理论研究 | 第23-25页 |
2.2.1 AVC评价的量化模型 | 第23-24页 |
2.2.2 AVC理论的评价体系 | 第24-25页 |
2.3 其他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3.1 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 | 第25页 |
2.3.2 旅游规划三元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风景名胜区景观AVC评价体系构建 | 第27-39页 |
3.1 风景名胜区景观AVC评价原则、步骤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评价原则 | 第27页 |
3.1.2 评价步骤 | 第27-28页 |
3.1.3 评价方法 | 第28页 |
3.2 风景名胜区景观AVC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28-31页 |
3.2.1 吸引力指标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2 生命力指标的确定 | 第29-30页 |
3.2.3 承载力指标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 风景名胜区景观AVC评价权重的确定 | 第31-36页 |
3.4 风景名胜区景观AVC综合评价的分析 | 第36-39页 |
3.4.1 AVC三力权重值差异的分析 | 第36-37页 |
3.4.2 AVC三力指标权重分布差异的分析 | 第37-39页 |
第4章 马湖风景名胜区景观AVC综合评价及分析 | 第39-49页 |
4.1 马湖风景名胜区概况 | 第39-42页 |
4.1.1 位置与范围 | 第39-40页 |
4.1.2 景源类型 | 第40-41页 |
4.1.3 旅游发展现状 | 第41页 |
4.1.4 景观AVC三力现状 | 第41-42页 |
4.2 马湖风景名胜区景观AVC综合评价 | 第42-45页 |
4.3 马湖风景名胜区景观AVC三力分析 | 第45-49页 |
第5章 马湖风景名胜区景观AVC三力提升路径 | 第49-63页 |
5.1 吸引力提升 | 第49-58页 |
5.1.1 建筑风貌改造 | 第49-52页 |
5.1.2 马湖景观提升 | 第52-54页 |
5.1.3 黄琅湿地景观提升 | 第54-55页 |
5.1.4 田园景观提升 | 第55-56页 |
5.1.5 道路交通提升 | 第56-58页 |
5.2 生命力提升 | 第58-59页 |
5.2.1 经济发展方向 | 第58页 |
5.2.2 经济发展结构与业态提升 | 第58-59页 |
5.2.3 产品与劳动力提升 | 第59页 |
5.3 承载力提升 | 第59-61页 |
5.3.1 景区环境保护 | 第60页 |
5.3.2 景区景观的维护 | 第60-61页 |
5.4 景区总体实施的主要保障与措施 | 第61-63页 |
5.4.1 健全管理体制,强化组织保障 | 第61-62页 |
5.4.2 加强政府主导,强化政策保障 | 第62页 |
5.4.3 重视人才开发,强化人才保障 | 第62页 |
5.4.4 优化投资环境,强化资金保障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0-71页 |
附录A 风景名胜区景观AVC综合评价权重计算专家征询问卷 | 第71-78页 |
附录B 马湖放风景名胜区景观评价问卷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