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市宜居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0.1 问题缘起与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0.1.1 问题缘起 | 第11页 |
0.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0.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0.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0.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0.4.2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0.4.3 访谈法 | 第15页 |
0.5 创新点 | 第15-17页 |
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 | 第17-21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1.1.1 城乡一体化 | 第17页 |
1.1.2 宜居乡村 | 第17页 |
1.2 网络化治理理论的内涵 | 第17-21页 |
1.2.1 设计网络 | 第18页 |
1.2.2 连接的纽带 | 第18-19页 |
1.2.3 网络与责任困境 | 第19页 |
1.2.4 网络化治理的能力建设 | 第19-21页 |
2 P市宜居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1-27页 |
2.1 P市宜居乡村治理的现状 | 第21-24页 |
2.2 P市宜居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24-27页 |
2.2.1 乡村建设特色缺乏 | 第24-25页 |
2.2.2 乡村环境整洁度欠佳 | 第25页 |
2.2.3 乡村设施供给和使用率不高 | 第25-26页 |
2.2.4 乡村建设资金较为短缺 | 第26-27页 |
3 P市宜居乡村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35页 |
3.1 宜居乡村治理网络化框架不完善 | 第27-28页 |
3.1.1 政府及公务人员治理理念陈旧 | 第27页 |
3.1.2 社会力量进入不畅 | 第27-28页 |
3.1.3 村民参与意识淡薄 | 第28页 |
3.2 宜居乡村治理网络连接不畅 | 第28-30页 |
3.2.1 政策解读和宣讲不到位 | 第28-29页 |
3.2.2 多元主体协调整合困难 | 第29-30页 |
3.3 宜居乡村治理责任机制不健全 | 第30-32页 |
3.3.1 多元主体参与制度缺失 | 第30-31页 |
3.3.2 监督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3 长效绩效评价体系缺乏 | 第32页 |
3.4 宜居乡村治理各主体能力不足 | 第32-35页 |
3.4.1 政府筹措资金渠道单一 | 第32-33页 |
3.4.2 乡村自治组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 第33页 |
3.4.3 村民参与建设能力不足 | 第33-35页 |
4 P市宜居乡村治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35-44页 |
4.1 构建宜居乡村治理网络化框架 | 第35-37页 |
4.1.1 树立科学的规划意识 | 第35页 |
4.1.2 明确特色发展方向 | 第35-36页 |
4.1.3 培育并选择多元合作伙伴 | 第36-37页 |
4.2 强化宜居乡村治理主体间纽带连接 | 第37-39页 |
4.2.1 完善多元主体参与制度体系 | 第37-38页 |
4.2.2 促进多元主体互动交流 | 第38-39页 |
4.3 健全宜居乡村治理网络与责任共担机制 | 第39-41页 |
4.3.1 提升政府建设能力 | 第39页 |
4.3.2 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 第39-40页 |
4.3.3 形成长效管理评价体系 | 第40-41页 |
4.4 加强宜居乡村网络化治理能力 | 第41-44页 |
4.4.1 加强政府筹措资金能力 | 第41-42页 |
4.4.2 充分发挥乡村组织优势 | 第42页 |
4.4.3 全面增强村民参与治理能力 | 第42-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