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诸论 | 第13-39页 |
1.1 概述 | 第13-14页 |
1.2 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及其机理简述 | 第14-25页 |
1.2.1 氧化加成(Oxidative Addition) | 第15-17页 |
1.2.2 金属交换(Transmetalation) | 第17-18页 |
1.2.3 还原消除(Reductive Elimination) | 第18-20页 |
1.2.4 β-消除(Beta-Elimination) | 第20-22页 |
1.2.5 C-H键活化(C-H bond activation) | 第22-25页 |
1.3 过渡金属催化的氧化偶联反应及机理简述 | 第25-26页 |
1.4 过渡金属催化的自由基氧化偶联反应及其机理简述 | 第26-31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31-39页 |
第2章 钯、镍催化还原消除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第39-59页 |
2.1 引言 | 第39-41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41-43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2.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3-44页 |
2.3.2 实验操作 | 第44-46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2.4.1 反应级数确认及反应浓度选择 | 第46-47页 |
2.4.2 钯、镍催化下的氧化偶联反应动力学对比 | 第47-50页 |
2.4.3 氧化偶联反应中催化剂金属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及透射电镜检测 | 第50-52页 |
2.4.4 氧化偶联反应还原消除的DFT计算 | 第52-53页 |
2.5 小结 | 第53-54页 |
2.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2.7 本章附录 | 第56-59页 |
第3章 卤离子促进的双(二亚苄基丙酮)钯解离 | 第59-77页 |
3.1 引言 | 第59-62页 |
3.2 实验设计 | 第6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3.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2-63页 |
3.3.2 实验操作 | 第63-64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3.4.1 钯物种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及电镜的测定 | 第64-66页 |
3.4.2 紫外可见光谱仪对双(二亚苄基丙酮)钯解离的动力学测定 | 第66-71页 |
3.4.3 双(二亚苄基丙酮)钯解离过程的可能中间体的DFT计算 | 第71-73页 |
3.5 小结 | 第73-74页 |
3.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3.7 本章附录 | 第75-77页 |
第4章 钯催化Negishi-type反应中间体的研究 | 第77-90页 |
4.1 引言 | 第77-79页 |
4.2 实验设计 | 第79-80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80-82页 |
4.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80页 |
4.3.2 实验操作 | 第80-82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2-87页 |
4.4.1 钯与锌试剂作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测定 | 第82-84页 |
4.4.2 钯与锌试剂反应通过原位红外的动力学测定 | 第84-86页 |
4.4.3 钯与锌试剂作用的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测定 | 第86-87页 |
4.4.4 钯与锌试剂作用的~(13)C-NMR检测 | 第87页 |
4.5 小结 | 第87-88页 |
4.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4.7 本章附录 | 第89-90页 |
第5章 铜催化过氧化物分解的机理研究 | 第90-106页 |
5.1 引言 | 第90-91页 |
5.2 实验设计 | 第91页 |
5.3 实验部分 | 第91-93页 |
5.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91-92页 |
5.3.2 实验操作 | 第92-93页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3-101页 |
5.4.1 铜催化过氧化物分解的红外光谱动力学测定 | 第93-97页 |
5.4.2 铜的氧化还原的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测试 | 第97-101页 |
5.5 小结 | 第101-102页 |
5.6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02-103页 |
5.7 本章附录 | 第103-106页 |
论文总结 | 第106-107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