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成(1921-1945)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4-31页 |
一、研究述评 | 第14-2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基本动因 | 第31-53页 |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课题 | 第31-40页 |
一、近代中国问题的形成 | 第31-34页 |
二、救亡图存的探索 | 第34-40页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总体形势 | 第40-43页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第40-42页 |
二、革命的中心任务 | 第42-43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与思想问题 | 第43-53页 |
一、主要任务 | 第43-47页 |
二、主要的思想问题 | 第47-53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53-10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结合 | 第54-70页 |
一、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 第54-58页 |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 第58-64页 |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内在契合 | 第64-70页 |
第二节 社会思潮与理论论争的推动 | 第70-104页 |
一、外来学说本土化思潮 | 第71-81页 |
二、爱国主义思潮 | 第81-90页 |
三、主要的理论论争 | 第90-10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外部因素 | 第104-130页 |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影响 | 第104-113页 |
一、国际政治形势的影响 | 第104-108页 |
二、国际思潮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三、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第二节 共产国际、联共(布)的影响 | 第113-130页 |
一、积极影响 | 第113-123页 |
二、消极影响 | 第123-13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主体力量 | 第130-159页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觉醒 | 第130-142页 |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意识 | 第130-133页 |
二、独立自主问题的意识 | 第133-137页 |
三、文化民族性意识 | 第137-142页 |
第二节 毛泽东的独特贡献 | 第142-149页 |
一、理论基础的奠定 | 第142-146页 |
二、命题和任务的提出 | 第146-147页 |
三、理论成果的创立 | 第147-149页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武装 | 第149-159页 |
一、党内的理论学习 | 第149-151页 |
二、全党的思想整风 | 第151-154页 |
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与普及 | 第154-159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影响及其启示 | 第159-17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历史影响 | 第159-168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积极影响 | 第159-163页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3-168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的启示 | 第168-174页 |
一、强化“中国问题”意识 | 第168-170页 |
二、弘扬爱国主义 | 第170-172页 |
三、推动学术界和政界的良性互动 | 第172-174页 |
结语 | 第174-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9页 |
后记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