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1.3.1 旅游地学研究趋势 | 第13-15页 |
1.3.2 喀斯特漏斗的研究及应用 | 第15-18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1-31页 |
2.1 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 第21-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3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23-25页 |
2.1.3 气候水文 | 第25-26页 |
2.1.4 土壤与植被 | 第26-28页 |
2.2 人文社会环境分析 | 第28-31页 |
2.2.1 人口与经济发展 | 第28页 |
2.2.2 交通条件 | 第28-29页 |
2.2.3 民族和文化 | 第29-30页 |
2.2.4 旅游发展 | 第30-31页 |
第3章 云南高原漏斗群数量、类型及空间分布 | 第31-39页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1-32页 |
3.1.1 漏斗及漏斗群的界定 | 第31页 |
3.1.2 喀斯特天坑 | 第31-32页 |
3.1.3 喀斯特洼地 | 第32页 |
3.2 漏斗群的提取 | 第32-34页 |
3.3 漏斗群的数量与类型特征 | 第34-37页 |
3.4 漏斗群的空间分布规律 | 第37-39页 |
第4章 云南高原漏斗群的成因探析 | 第39-54页 |
4.1 漏斗群发育的地质环境基础 | 第39-49页 |
4.1.1 漏斗群的发育与大地构造的关系 | 第39-41页 |
4.1.2 漏斗群的发育与地貌面的关系 | 第41-43页 |
4.1.3 漏斗群的发育与深大断裂的关系 | 第43-45页 |
4.1.4 漏斗群的发育与岩石的关系 | 第45-49页 |
4.2 漏斗群发育的自然地理环境基础 | 第49-51页 |
4.2.1 漏斗群的发育与植被、土壤的关系 | 第49页 |
4.2.2 漏斗群的发育与气候、水文的关系 | 第49-50页 |
4.2.3 漏斗群的发育与地形的关系 | 第50-51页 |
4.3 漏斗群发育的成因总结 | 第51-54页 |
第5章 云南高原喀斯特漏斗群的价值研究 | 第54-61页 |
5.1 科学价值 | 第54-55页 |
5.2 美学价值 | 第55-59页 |
5.2.1 自然美 | 第56-57页 |
5.2.2 造型美 | 第57页 |
5.2.3 线条美 | 第57-58页 |
5.2.4 色彩美 | 第58-59页 |
5.3 其他价值 | 第59-61页 |
第6章 云南高原喀斯特漏斗群旅游展示研究 | 第61-82页 |
6.1 喀斯特漏斗群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 第61-63页 |
6.1.1 全域旅游的需要 | 第61-62页 |
6.1.2 乡村振兴的需要 | 第62页 |
6.1.3 旅游地学发展的需要 | 第62-63页 |
6.2 云南高原漏斗群旅游展示的思路、原则 | 第63-66页 |
6.2.1 开发思路 | 第63-64页 |
6.2.2 开发原则 | 第64-66页 |
6.3 云南高原漏斗群的遴选 | 第66-69页 |
6.3.1 遴选标准 | 第66-67页 |
6.3.2 遴选结果 | 第67-69页 |
6.4 云南高原漏斗群旅游展示模式研究 | 第69-79页 |
6.4.1 地质公园展示模式 | 第70-72页 |
6.4.2 漏斗主题游乐展示模式 | 第72-76页 |
6.4.3 漏斗田园综合体展示模式 | 第76-79页 |
6.5 对策与措施 | 第79-82页 |
6.5.1 加强部分漏斗群地质公园的申报与管理,促进地学知识旅游产品化 | 第79-80页 |
6.5.2 保障社区居民的利益,积极引导社区参与 | 第80页 |
6.5.3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联动发展 | 第80-81页 |
6.5.4 积极争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位支持 | 第81页 |
6.5.5 注重漏斗群景观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81-8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7.1 结论 | 第82-83页 |
7.2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与论文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