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田开发(油藏工程)论文--低渗透油田开发论文

特低渗裂缝性压敏油藏渗流机理与开发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创新点第9-13页
第1章 引言第13-25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3-21页
        1.2.1 裂缝性压敏油藏实验方法第13-14页
        1.2.2 油藏流固耦合问题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裂缝性储层压力敏感研究第15-17页
        1.2.4 考虑裂缝压力敏感的数值模拟方法第17-18页
        1.2.5 特低渗裂缝性油藏开发方法研究第18-20页
        1.2.6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0-21页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1页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1-22页
    1.4 主要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2-23页
    1.5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23-25页
第2章 单组裂缝渗流物理模拟研究第25-83页
    2.1 实际油藏背景第25-32页
        2.1.1 油藏应力边界条件第25-28页
        2.1.2 特征单元体边界条件第28-30页
        2.1.3 理论分析定容边界条件的合理性第30-32页
    2.2 可视化相似多孔介质定容物理模拟方法第32-39页
        2.2.1 实验原理第32-35页
        2.2.2 相似理论与实验模型参数设计第35-39页
    2.3 实验设计及实验流程第39-42页
        2.3.1 实验设计第39-40页
        2.3.2 主要测试内容及实验步骤第40-41页
        2.3.3 模型制作方法第41-42页
    2.4 不同方向裂缝变形特征及规律研究第42-44页
        2.4.1 实验现象第42-43页
        2.4.2 实验测试规律第43-44页
    2.5 考虑裂缝方向的新型压力敏感方程第44-82页
        2.5.1 压力敏感解析模型建立第44-57页
        2.5.2 压力敏感解析模型应用及规律分析第57-58页
        2.5.3 裂缝渗透率和流量半解析计算模型第58-76页
        2.5.4 裂缝压力敏感特征影响因素研究第76-79页
        2.5.5 不同方向单组裂缝渗透率张量变化特征第79-82页
    2.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3章 多组裂缝渗流物理模拟研究第83-99页
    3.1 渗透率张量表征第83-85页
    3.2 多组裂缝介质渗透率张量主值大小和方向第85-86页
    3.3 多组裂缝渗流物理模拟实验第86-92页
        3.3.1 实验目的及实验装置设计第86-87页
        3.3.2 实验主要内容及实验步骤第87-88页
        3.3.3 实验现象分析第88-89页
        3.3.4 实验规律研究第89-92页
    3.4 多组裂缝各向异性渗透率张量分析第92-97页
        3.4.1 裂缝方向第92-93页
        3.4.2 裂缝间距第93-96页
        3.4.3 裂缝弹性参数第96-97页
        3.4.4 渗透率张量主值改变的原理第97页
    3.5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4章 特低渗裂缝性压敏油藏渗流规律及井网产能研究第99-134页
    4.1 裂缝各向异性油藏渗透率对井网的破坏与重组第99-106页
    4.2 特低渗裂缝性压敏油藏面积井网流管模型产能研究第106-125页
        4.2.1 流管法概述第106-107页
        4.2.2 单井产能研究第107-111页
        4.2.3 注水开发面积井网产能公式第111-122页
        4.2.4 各参数对井网单元产量的影响第122-125页
    4.3 裂缝压力敏感效应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第125-132页
        4.3.1 不稳定流动见效时间计算模型第125-128页
        4.3.2 极限井距第128-129页
        4.3.3 实例计算第129-132页
    4.4 本章小结第132-134页
第5章 特低渗裂缝性压敏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方法研究第134-153页
    5.1 渗流数学模型建立第134-137页
        5.1.1 等效渗透率第134-136页
        5.1.2 渗流数学模型第136-137页
    5.2 基础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第137-142页
        5.2.1 背景油藏概况第137-138页
        5.2.2 典型井网单元基础参数第138-139页
        5.2.3 裂缝压力敏感数值模拟软件模块第139-140页
        5.2.4 常用井网类型第140-141页
        5.2.5 模拟方案设计及生产制度制定第141-142页
    5.3 特低渗裂缝性压敏油藏合理注水开发方式研究第142-150页
        5.3.1 特低渗裂缝性油藏注采系统调整理论基础第142-143页
        5.3.2 裂缝角度对井网单元渗流场的影响第143-145页
        5.3.3 裂缝角度与注采方向优化研究第145-148页
        5.3.4 裂缝角度与井网型式优化研究第148-150页
    5.4 考虑裂缝压敏特征的特低渗油藏开发调整思路第150-152页
    5.5 本章小结第152-153页
第6章 结论第153-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67-16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云港市H区基层廉政建设研究
下一篇:自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升执政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