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符号表 | 第17-1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9-41页 |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 1.1.1 课题来源 | 第19页 |
| 1.1.2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1-38页 |
| 1.3.1 煤热解整体动力学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1-24页 |
| 1.3.2 AAEM对煤热解过程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4-30页 |
| 1.3.3 AAEM在煤热解过程中挥发行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30-33页 |
| 1.3.4 AAEM对煤焦反应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33-38页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8-41页 |
| 第2章 初次磨煤中准东煤化学结构的选择性富集 | 第41-58页 |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 2.2 不同粒径准东原煤样品的制备及分析测试 | 第42页 |
| 2.2.1 准东原煤样品的制备 | 第42页 |
| 2.2.2 样品化学结构及热解反应性的分析测试 | 第42页 |
| 2.3 不同粒径准东原煤样品结构与性质的差异 | 第42-56页 |
| 2.3.1 样品总体性质的差异 | 第42-43页 |
| 2.3.2 样品化学结构的差异 | 第43-52页 |
| 2.3.3 样品热解反应性的差异 | 第52-5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3章 准东煤热解整体动力学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58-79页 |
| 3.1 引言 | 第58页 |
| 3.2 样品热解失重数据的采集及动力学评价方法 | 第58-63页 |
| 3.2.1 样品及热重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3.2.2 动力学评价方法 | 第60-63页 |
| 3.3 准东煤热解整体动力学方法局限性分析 | 第63-78页 |
| 3.3.1 单一扫描速率法 | 第63-72页 |
| 3.3.2 分布活化能模型法 | 第72-7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4章 AAEM对准东煤热解失重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 | 第79-102页 |
| 4.1 引言 | 第79页 |
| 4.2 化学分馏对准东煤化学结构及热解反应性的影响 | 第79-93页 |
| 4.2.1 化学分馏法的具体操作及样品的分析测试 | 第80页 |
| 4.2.2 不同预处理煤样化学结构和热解反应性的差异 | 第80-92页 |
| 4.2.3 本节小结 | 第92-93页 |
| 4.3 离子可交换AAEM对准东煤热解失重特性及动力学的影响 | 第93-100页 |
| 4.3.1 热解失重数据的采集及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93页 |
| 4.3.2 原煤和离子交换煤热解失重特性及动力学的差异 | 第93-100页 |
| 4.3.3 本节小结 | 第10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5章 AAEM对准东煤半焦结构的影响 | 第102-143页 |
| 5.1 引言 | 第102页 |
| 5.2 样品的制备及分析测试 | 第102-103页 |
| 5.2.1 焦样的制备 | 第102-103页 |
| 5.2.2 半焦理化结构的分析 | 第103页 |
| 5.2.3 煤样热解失重及轻质挥发分产物的测试 | 第103页 |
| 5.3 样品理化结构及轻质挥发分生成特性的分析 | 第103-141页 |
| 5.3.1 煤及半焦表面形貌及元素分布 | 第103-110页 |
| 5.3.2 半焦官能团结构 | 第110-121页 |
| 5.3.3 半焦碳骨架结构 | 第121-125页 |
| 5.3.4 煤样热解失重及轻质挥发分生成特性 | 第125-14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 第6章 准东煤热解过程中AAEM的挥发行为 | 第143-161页 |
| 6.1 引言 | 第143页 |
| 6.2 焦样的制备及AAEM含量的检测 | 第143-146页 |
| 6.2.1 焦样的制备 | 第143-146页 |
| 6.2.2 样品AAEM含量的检测 | 第146页 |
| 6.3 不同反应器热解中AAEM的挥发 | 第146-160页 |
| 6.3.1 准东煤中AAEM的赋存状态 | 第146-148页 |
| 6.3.2 热重热解中AAEM的挥发 | 第148-154页 |
| 6.3.3 水平炉热解中AAEM的挥发 | 第154-160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60-161页 |
| 第7章 准东煤半焦的化学结构和AAEM状况对其反应性的联合影响 | 第161-176页 |
| 7.1 引言 | 第161页 |
| 7.2 焦样的制备及反应性测试 | 第161-162页 |
| 7.2.1 焦样的制备 | 第161页 |
| 7.2.2 焦样反应性的测试 | 第161-162页 |
| 7.3 不同热解条件半焦反应性的差异及分析 | 第162-175页 |
| 7.3.1 热重热解半焦的反应性 | 第162-171页 |
| 7.3.2 水平炉热解半焦的反应性 | 第171-174页 |
| 7.3.3 半焦反应性基础数据对准东煤工业应用的指导意义 | 第174-175页 |
| 7.4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 结论 | 第176-179页 |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78页 |
|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 | 第178-1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9-20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203-206页 |
| 致谢 | 第206-208页 |
| 个人简历 | 第2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