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2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微信传播的界定及主要特征 | 第19-27页 |
2.1 微信传播的界定 | 第19-23页 |
2.1.1 微信概念的厘定 | 第19-20页 |
2.1.2 微信的发展过程 | 第20-21页 |
2.1.3 微信的主要功能 | 第21-23页 |
2.2 微信传播的主要特征 | 第23-27页 |
2.2.1 准实名制 | 第23-24页 |
2.2.2 互动性 | 第24页 |
2.2.3 私密性 | 第24-25页 |
2.2.4 简洁性 | 第25页 |
2.2.5 低资费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微信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伦理失范问题 | 第27-33页 |
3.1 传播主体方面的伦理失范问题 | 第27-29页 |
3.1.1 泄露受众隐私:微信传播主体责任缺失 | 第27-28页 |
3.1.2 过度营销严重:微信传播主体见利忘义 | 第28-29页 |
3.1.3 微信诈骗猖獗:传播主体礼义廉耻丧失 | 第29页 |
3.2 传播受众方面的伦理失范问题 | 第29-31页 |
3.2.1 谣言肆无忌惮:挑战诚信底线 | 第29-30页 |
3.2.2 低俗信息泛滥:挑战社会良俗 | 第30-31页 |
3.3 传播载体方面的伦理失范问题 | 第31-33页 |
3.3.1 符号化不利于现实交往 | 第31页 |
3.3.2 虚拟交流弱化亲情友情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微信传播过程中伦理失范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3-39页 |
4.1 微信主体自身的原因 | 第33-35页 |
4.1.1 缺乏规范遵守意识 | 第33-34页 |
4.1.2 缺乏安全防范意识 | 第34页 |
4.1.3 缺乏权益保护意识 | 第34-35页 |
4.2 网络监管不严的原因 | 第35-36页 |
4.2.1 法规制度不健全 | 第35页 |
4.2.2 政府监管不作为 | 第35-36页 |
4.2.3 企业监控不到位 | 第36页 |
4.3 微信技术缺陷的原因 | 第36-39页 |
4.3.1 微信注重用户体验容易导致技术异化 | 第36-37页 |
4.3.2 微信注重虚拟交流加剧伦理问题产生 | 第37页 |
4.3.3 微信注重开放传播无形增加管理难度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微信传播过程中伦理失范问题的矫正 | 第39-45页 |
5.1 确定微信传播过程中应该坚持的基本价值原则 | 第39-41页 |
5.1.1 自主自律原则 | 第39-40页 |
5.1.2 真善美相统一的原则 | 第40页 |
5.1.3 无害原则 | 第40-41页 |
5.1.4 尊重原则 | 第41页 |
5.2 解决微信传播过程中伦理失范问题的路径 | 第41-45页 |
5.2.1 提升微信主体的伦理道德观念 | 第41-42页 |
5.2.2 加强微信传播的监管与引导力度 | 第42-43页 |
5.2.3 进一步加强微信平台的管理与建设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