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1.2.1 研究区域 | 第18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 第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 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1.5.1 景观生态学 | 第22页 |
1.5.2 生态单元 | 第22-24页 |
1.5.3 景观格局 | 第24页 |
1.5.4 景观指数 | 第24-25页 |
1.6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34页 |
1.6.1 乡村规划 | 第25-30页 |
1.6.2 陕南地区乡村规划问题 | 第30页 |
1.6.3 景观生态学 | 第30-33页 |
1.6.4 景观生态学与陕南地区乡村聚落规划关系 | 第33-34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 | 第36-43页 |
2.1 斑块-廊道-基质理论 | 第36-37页 |
2.1.1 理论概述 | 第36页 |
2.1.2 在乡村空间方面的应用 | 第36-37页 |
2.2 尺度理论 | 第37页 |
2.2.1 理论概述 | 第37页 |
2.2.2 在乡村空间方面的应用 | 第37页 |
2.3 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理论 | 第37-39页 |
2.3.1 理论概述 | 第37-38页 |
2.3.2 在乡村产业方面的应用 | 第38页 |
2.3.3 在乡村生态方面的应用 | 第38-39页 |
2.4 干扰理论 | 第39页 |
2.5 物种流动与能量流动原理 | 第39-41页 |
2.5.1 原理概述 | 第39-40页 |
2.5.2 在乡村空间方面的应用 | 第40页 |
2.5.3 在乡村产业方面的应用 | 第40-41页 |
2.5.4 在乡村生态方面的应用 | 第41页 |
2.6 景观稳定性原理 | 第41-42页 |
2.7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环境特征 | 第43-63页 |
3.1 陕南地区整体环境特征 | 第43-50页 |
3.1.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43-48页 |
3.1.2 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 第48-49页 |
3.1.3 整体环境特征 | 第49-50页 |
3.2 陕南地区乡村聚落分类 | 第50-51页 |
3.2.1 乡村聚落分类 | 第50-51页 |
3.2.2 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研究的必要性 | 第51页 |
3.3 典型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的选取 | 第51-54页 |
3.3.1 选取原因 | 第51-52页 |
3.3.2 选取方法 | 第52页 |
3.3.3 典型流域选取及划分 | 第52-54页 |
3.3.4 典型乡村聚落选取 | 第54页 |
3.4 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环境特征 | 第54-61页 |
3.4.1 南秦河流域崔坪村环境特征 | 第54-56页 |
3.4.2 湑水河流域先锋村环境特征 | 第56-58页 |
3.4.3 黄洋河流域丰坝村环境特征 | 第58-60页 |
3.4.4 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环境特征 | 第60-61页 |
3.5 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环境问题 | 第61-62页 |
3.5.1 沿道路发展模式阻碍物种与能量流动 | 第61页 |
3.5.2 聚落主体部分物种多样性低 | 第61页 |
3.5.3 山区聚落分散使资源利用率不高 | 第61-62页 |
3.5.4 廊道两侧缺少物种过渡 | 第62页 |
3.5.5 人为干扰较强使生态环境稳定性降低 | 第62页 |
3.6 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 | 第63-82页 |
4.1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生态单元确定 | 第63-66页 |
4.1.1 生态单元构建意义 | 第63页 |
4.1.2 生态单元构建方法 | 第63-64页 |
4.1.3 典型乡村聚落生态单元确定 | 第64-66页 |
4.2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景观格局分析 | 第66-78页 |
4.2.1 景观要素分类 | 第66-69页 |
4.2.2 景观指数选取 | 第69-71页 |
4.2.3 景观指数计算与分析 | 第71-78页 |
4.3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特征 | 第78-79页 |
4.3.1 自然环境决定景观格局 | 第78页 |
4.3.2 整体景观格局较为紧凑 | 第78-79页 |
4.3.3 景观格局受到人工干扰 | 第79页 |
4.3.4 景观格局的稳定性不高 | 第79页 |
4.3.5 耕地斑块是物质能量流动的重要媒介 | 第79页 |
4.4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景观格局的问题 | 第79-81页 |
4.4.1 核心斑块连接度高分割基质 | 第79-80页 |
4.4.2 部分斑块分散使景观破碎化 | 第80页 |
4.4.3 人工斑块之间的比例不协调 | 第80页 |
4.4.4 建设用地斑块形状过于规则 | 第80页 |
4.4.5 人工廊道占比高于自然廊道 | 第80-81页 |
4.5 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规划策略研究 | 第82-98页 |
5.1 规划原则 | 第82-83页 |
5.1.1 生态优先原则 | 第82页 |
5.1.2 多样性原则 | 第82-83页 |
5.1.3 整体性原则 | 第83页 |
5.1.4 可持续性原则 | 第83页 |
5.1.5 因地制宜原则 | 第83页 |
5.2 规划目标 | 第83页 |
5.3 空间规划策略 | 第83-87页 |
5.3.1 规划范围界定 | 第83-84页 |
5.3.2 整体空间布局 | 第84-86页 |
5.3.3 道路交通规划 | 第86-87页 |
5.4 产业发展策略 | 第87-88页 |
5.5 生态保护策略 | 第88-89页 |
5.5.1 生态环境保护 | 第88页 |
5.5.2 基础设施规划 | 第88-89页 |
5.5.3 绿地系统规划 | 第89页 |
5.6 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规划策略应用 | 第89-97页 |
5.6.1 崔坪村环境与景观格局问题总结 | 第89-90页 |
5.6.2 崔坪村规划范围确定 | 第90页 |
5.6.3 崔坪村整体用地布局规划 | 第90-93页 |
5.6.4 崔坪村道路交通规划 | 第93-94页 |
5.6.5 崔坪村产业发展规划 | 第94-96页 |
5.6.6 崔坪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第96页 |
5.6.7 崔坪村基础设施规划 | 第96页 |
5.6.8 崔坪村绿地景观规划 | 第96-97页 |
5.7 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