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兰州市建兰路街道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可步行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1 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求第11页
        1.1.2 慢行交通与宜居的生活环境的需求第11页
        1.1.3 日常活动与健康出行的需求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7页
        1.3.1 境外相关研究第13-15页
        1.3.2 国内相关研究第15-17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7-18页
        1.4.1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2 研究内容第18页
    1.5 研究创新与特色第18-19页
    1.6 研究框架第19-20页
2 相关基础研究第20-31页
    2.1 社区资源相关概念第20页
        2.1.1 社区资源概念第20页
        2.1.2 社区资源可获性第20页
        2.1.3 服务设施空间公平性第20页
    2.2 设施需求层次第20-22页
        2.2.1 生理需求第21页
        2.2.2 安全需求第21页
        2.2.3 社交需求第21页
        2.2.4 尊重需求第21-22页
        2.2.5 自我实现需求第22页
    2.3 可步行性相关概念及内容第22-26页
        2.3.1 相关概念第22-23页
        2.3.2 可步行性测度方法第23-25页
        2.3.3 步行指数评分机制第25-26页
    2.4 可步行性测度的应用修正第26-31页
        2.4.1 运用背景差异第26-28页
        2.4.2 步行环境的影响第28页
        2.4.3 改进思路第28-29页
        2.4.4 基础数据第29-30页
        2.4.5 技术支持第30-31页
3 建兰路街道设施可步行性概况及特征分析第31-50页
    3.1 建兰路街道概况第31-33页
        3.1.1 建兰路街道基本情况第31页
        3.1.2 建兰路街道的设施配置和步行环境第31-33页
    3.2 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的选取及分布特征第33-38页
        3.2.1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的选取第33-35页
        3.2.2 不同类别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分布特征第35-38页
    3.3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使用特征第38-47页
        3.3.1 日常服务设施的使用调查设计第38-39页
        3.3.2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使用频率特征第39-40页
        3.3.3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距离衰减规律特征第40-45页
        3.3.4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使用多样性特征第45-47页
    3.4 步行环境影响要素量化第47-49页
        3.4.1 空间阻隔量化要素第47-48页
        3.4.2 交叉口密度和街区长度测度第48-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4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与验证分析第50-71页
    4.1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步行指数的运算结果第50-55页
        4.1.1 步行指数运算方法的调整第50-51页
        4.1.2 单点步行指数的计算得分第51-53页
        4.1.3 面状步行指数的计算得分第53-55页
    4.2 不同年龄段的可步行性满意度分析第55-61页
        4.2.1 不同年龄段步行性概况第55-57页
        4.2.2 满意度差异分析第57-61页
    4.3 可步行性与人口分布第61-67页
        4.3.1 人口数据空间化模型第61-62页
        4.3.2 住宅面积计算与人口密度计算第62-65页
        4.3.3 人口数据空间化第65-66页
        4.3.4 可步行性与人口分布耦合分析第66-67页
    4.4 可步行性解读第67-70页
        4.4.1 整体步行可达性较好第67-68页
        4.4.2 可步行性水平不均衡第68-69页
        4.4.3 设施社会服务功能水平一般第69-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5 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可步行性提升策略第71-78页
    5.1 优化步行网络,促进住区步行友好度第71-72页
        5.1.1 增加路网密度,构建连通步行网络第71页
        5.1.2 合理划定适宜长度,建设步行友好住区第71-72页
    5.2 完善日常服务设施建设,构建高步行性单元第72-74页
        5.2.1 优化设施布局,建立高效型生活单元第72-73页
        5.2.2 提高服务设施聚集度,增加服务设施的多样性第73-74页
        5.2.3 提升服务设施的规划制定与策略能力第74页
    5.3 规划公共空间网络,提升小街区活力与魅力第74-76页
        5.3.1 构建级配合理的绿地空间体系,释放空间供给水平第74-75页
        5.3.2 营造“微空间”,激发街道活力第75页
        5.3.3 识别多级活力中心,细化日常设施的目标类型第75-76页
    5.4 动态规划调整要素,建设共享型生活小街区第76-77页
        5.4.1 服务设施配置动态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第76页
        5.4.2 保障步行交通,强化公共交通承载力第76-77页
        5.4.3 提高土地混合利用度,制定专项管理办法第77页
    5.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结论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第83-88页
    问卷一 兰州市市民所需日常生活服务设施调查问卷第83-84页
    问卷二 建兰路街道居民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使用调查问卷第84-87页
    表格一第87-8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盐渍土地区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分析与研究
下一篇:大气颗粒物建筑室内外渗透沉降特性及污染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