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高性能混凝土桥梁时变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分析第12-17页
        1.2.1 普通混凝土收缩性能与徐变性能第12-13页
        1.2.2 使用普通混凝土的大跨度桥梁的收缩效应与徐变效应第13-14页
        1.2.3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性能与徐变性能研究现状与动态分析第14-16页
        1.2.4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效应与徐变效应研究现状与动态分析第16-17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的机理及计算模型分析第19-29页
    2.1 概述第19页
    2.2 混凝土收缩与徐变的机理第19-21页
        2.2.1 混凝土收缩的机理第19-20页
        2.2.2 混凝土徐变的机理第20-21页
    2.3 常用收缩与徐变计算模型第21-25页
        2.3.1 各计算模型参数符号的统一第21-22页
        2.3.2 收缩与徐变计算模型采用数学表达式的简化整理第22-25页
    2.4 常用收缩与徐变计算模型分析第25-28页
        2.4.1 收缩与徐变计算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5-26页
        2.4.2 收缩与徐变计算模型的精度对比分析第26-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基于试验数据库的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徐变指数函数拟合第29-57页
    3.1 概述第29-30页
    3.2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徐变试验数据库的建立与分析第30-37页
        3.2.1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徐变试验数据库的建立第30-35页
        3.2.2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试验数据库的分析第35-36页
        3.2.3 高性能混凝土徐变试验数据库的分析第36-37页
    3.3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徐变计算模型的拟定第37-40页
        3.3.1 收缩与徐变计算模型拟定的基础第37-39页
        3.3.2 高性能混凝土收缩应变指数函数模型的拟定第39页
        3.3.3 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系数指数函数模型的拟定第39-40页
    3.4 标准状态下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徐变基准模式的建立第40-42页
        3.4.1 标准状态的设定与拓展模型的选取第40页
        3.4.2 标准状态下收缩应变基准模式的建立第40-41页
        3.4.3 标准状态下徐变系数基准模式的建立第41-42页
    3.5 非标准状态下高性能混凝土收缩与徐变影响系数表达式的建立第42-52页
        3.5.1 龄期影响系数第42-44页
        3.5.2 理论厚度影响系数第44-46页
        3.5.3 强度等级影响系数第46-48页
        3.5.4 相对环境湿度影响系数第48-49页
        3.5.5 掺和料影响系数第49-51页
        3.5.6 外加剂影响系数第51-52页
    3.6 计算模型的可行性验证分析第52-55页
        3.6.1 收缩计算模型的可行性验证分析第52-53页
        3.6.2 徐变计算模型的可行性验证分析第53-55页
    3.7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四章 高性能混凝土桥梁的时变效应分析第57-75页
    4.1 概述第57页
    4.2 基于初应变法的徐变效应计算第57-60页
        4.2.1 初应变法原理第57-59页
        4.2.2 徐变变形的递推公式第59-60页
    4.3 基于MIDAS/CIVIL的时变效应分析原理第60-62页
        4.3.1 收缩效应的分析原理第60-61页
        4.3.2 徐变效应的分析原理第61-62页
    4.4 连续刚构桥的时变效应分析第62-72页
        4.4.1 工程概况第63-64页
        4.4.2 有限元模型第64-66页
        4.4.3 主梁各截面的长期位移分析第66-67页
        4.4.4 跨中位置的长期位移分析第67-69页
        4.4.5 主梁的上下缘应力分析第69-72页
    4.5 本章小结第72-75页
结论与展望第75-77页
    结论第75-76页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致谢第83-85页
附录A第8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5页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课题项目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应物喷射条件对炉内MILD燃烧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半线性分数阶脉冲微分方程边值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