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乾隆朝紫光阁功臣像来源与固定模式的形成 | 第15-24页 |
1.“紫光阁功臣像”的建构 | 第15-17页 |
2.图式来源 | 第17-18页 |
3.固定模式的形成 | 第18-24页 |
3.1 制作过程重构 | 第18-19页 |
3.2 制作细节的再讨论 | 第19-21页 |
3.3 固定模式形成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乾隆朝文武关系下的国家形象呈现 | 第24-36页 |
1.《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卷与战争中的文武关系 | 第24-29页 |
1.1 画面文武信息 | 第24-27页 |
1.2 以战争中的福康安、海兰察为例 | 第27-29页 |
2.乾隆朝文武关系辨析 | 第29-32页 |
2.1 文武关系不平衡的现实表现 | 第30-31页 |
2.2 乾隆的改善与期许 | 第31-32页 |
3.从春耦斋到紫光阁:国家形象的内外呈现 | 第32-36页 |
3.1 春耦斋 | 第32-34页 |
3.2 国家形象的内外呈现 | 第34-36页 |
第三章 乾隆战争观下的领土意识 | 第36-41页 |
1.十全武功与平定台湾事件 | 第36-39页 |
2.对海域领土的再确定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附录1:《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人物信息 | 第43-45页 |
附录2:《御笔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印鉴 | 第45-47页 |
参考书目 | 第47-50页 |
图版 | 第50-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