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一氧化碳释放分子的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3 黄酮醇类光诱导CO释放分子(photoCORMs)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1-24页 |
第二章 不同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光诱导CO释放的研究 | 第24-4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32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4-26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2.3 试剂的预处理 | 第26-27页 |
2.2.4 辅助配体(5-酯甲基-2-吡啶)甲基)二(2-吡啶甲基)胺(5-COOMeTPA)的合成和表征 | 第27-28页 |
2.2.5 光诱导CO释放单元4-二甲氨基黄酮醇(4-N(Me)_2FLH)的合成与表征 | 第28-29页 |
2.2.6 配合物[(5-COOMeTPA)M(4-N(Me)_2FLH)]ClO_4(M=Mn(Ⅱ)、Co(Ⅱ)、Ni(Ⅱ)、Cu(Ⅱ)、Zn(Ⅱ))(1a-5a)的合成与表征 | 第29-31页 |
2.2.7 光诱导CO释放分子1a-5a的光谱测试和CO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31-32页 |
2.2.7.1 配合物1a-5a的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31页 |
2.2.7.2 配合物5a的CO释放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2.2.7.3 配合物5a释放CO后的残余物鉴定 | 第32页 |
2.2.7.4 配合物5a稳定性的测试 | 第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3.1 配合物1a-5a结构表征 | 第32-37页 |
2.3.1.1 配合物1a-5a的红外光谱 | 第32-33页 |
2.3.1.2 配合物1a-5a的ESI-MS光谱 | 第33-35页 |
2.3.1.3 配合物1a-5a的UV-vis光谱 | 第35-37页 |
2.3.1.4 配合物5a的荧光光谱 | 第37页 |
2.3.2 配合物5a的稳定性结果 | 第37-38页 |
2.3.3 配合物5a与氧气的反应性研究 | 第38-41页 |
2.3.3.1 配合物5a释放CO的定量测试 | 第38-39页 |
2.3.3.2 配合物5a与O_2的产物鉴定以及反应机理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4-二甲氨基黄酮醇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光诱导CO释放的研究 | 第42-57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8页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2-43页 |
3.2.2 辅助配体((6-酯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6-COOMeTPA)的合成 | 第43-45页 |
3.2.3 辅助配体二-(5-酯甲基-2-吡啶)甲基)-(2-吡啶甲基)胺(5-(COOMe)2TPA)的合成路线 | 第45页 |
3.2.4 配合物[(L)Zn(4-N(Me)_2FLH)]ClO_4(L=TPA,5-(COOMe)_2TPA,6-COOMeTPA,6-MeTPA,6-Me_2TPA)(6a-10a)的合成方法 | 第45-47页 |
3.2.5 光诱导CO释放分子6a-10a的光谱测试和CO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47-48页 |
3.2.5.1 配合物6a-10a的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47页 |
3.2.5.2 配合物6a-10a的CO释放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3.2.5.3 配合物6a-10a释放CO后的残余物鉴定 | 第48页 |
3.2.5.4 配合物6a-10a稳定性的测试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3.1 配合物6a-10a结构表征 | 第48-52页 |
3.3.1.1 配合物6a-10a的红外光谱 | 第48-49页 |
3.3.1.2 配合物6a-10a的ESI-MS光谱 | 第49-51页 |
3.3.1.3 配合物6a-10a的UV-vis光谱 | 第51页 |
3.3.1.4 配合物6a-10a的荧光光谱 | 第51-52页 |
3.3.2 配合物6a-10a的稳定性结果 | 第52页 |
3.3.3 配合物6a-10a与氧气的反应性研究 | 第52-56页 |
3.3.3.1 配合物6a-10a释放CO的定量测试 | 第52-53页 |
3.3.3.2 配合物6a-10a与O2的产物鉴定 | 第53-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4-二乙氨基黄酮醇类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光诱导CO释放的研究 | 第57-74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7-63页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57页 |
4.2.2 光诱导CO释放单元4-二乙氨基黄酮醇(4-N(Et)2FLH)合成与表征 | 第57-58页 |
4.2.3 配合物[(L)Zn(4-N(Et)_2FLH)]ClO_4(L=TPA,5-COOMeTPA,5-(COOMe)_2TPA,6-COOMeTPA,6-MeTPA,6-Me_2TPA)(11a-16a)的合成方法 | 第58-61页 |
4.2.4 配合物[(L)Zn(4-OCH_3FLH)]ClO_4(L=5-COOMeTPA,5-(COOMe)_2TPA,6-COOMeTPA)(17a-19a)的合成 | 第61-62页 |
4.2.5 光诱导CO释放分子11a-19a的光谱测试和CO释放性能的研究 | 第62-63页 |
4.2.5.1 配合物11a-19a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 | 第62页 |
4.2.5.2 配合物11a-19a的CO释放量的测定 | 第62页 |
4.2.5.3 配合物11a-19a释放CO后的残余物鉴定 | 第62页 |
4.2.5.4 配合物11a-19a稳定性的测试 | 第62-6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3页 |
4.3.1 配合物11a-19a结构表征 | 第63-68页 |
4.3.1.1 配合物11a-19a的红外光谱 | 第63页 |
4.3.1.2 配合物11a-19a的ESI-MS光谱 | 第63-66页 |
4.3.1.3 配合物11a-19a的UV-vis光谱 | 第66-67页 |
4.3.1.4 配合物11a-19a的荧光光谱 | 第67-68页 |
4.3.2 配合物11a-19a的稳定性结果 | 第68页 |
4.3.3 配合物11a-19a与氧气的反应性研究 | 第68-73页 |
4.3.3.1 配合物11a-19a释放CO的定量测试 | 第68-69页 |
4.3.3.2 配合物11a-19a与O_2的产物鉴定 | 第69-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photoCORMs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74-82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4-76页 |
5.2.2 photoCORMs配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76-7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论文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