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热力工程理论论文--传热学论文

滴状冷凝液滴微观特征及传热机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7页
   ·液体在固体壁面运动物理化学理论基础第12-14页
     ·接触角和Young方程第12页
     ·接触角滞后现象第12-13页
     ·接触角滞后现象和理论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膜状冷凝与滴状冷凝的判据第14-15页
   ·实现滴状冷凝的方法第15-17页
   ·滴状冷凝过程特征及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第17-21页
     ·液滴的形成第17-18页
     ·液滴的生长、合并与分布第18-20页
     ·液滴的脱落第20-21页
   ·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因素第21-24页
     ·冷凝壁面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第21页
     ·液滴分布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第21-22页
     ·不凝气对滴状冷凝的影响第22页
     ·真空度对滴状冷凝的影响第22-24页
   ·蒸汽冷凝分子团聚第24-27页
2 实验装置与实验内容第27-37页
   ·实验流程装置及原理第27-30页
   ·数据测量、采集系统第30-31页
   ·热电偶的制作与校正第31-32页
   ·实验步骤第32页
   ·超疏水涂层的制备第32-34页
   ·涂层表征第34-37页
3 低压下液固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第37-52页
   ·不同压力下纯蒸汽环境中表面的静态接触角第37-39页
   ·不同压力下纯蒸汽环境中表面的前进角、后退角第39-40页
   ·不同压力下蒸汽冷凝传热曲线第40-41页
   ·不同压力下纯蒸汽滴状冷凝时液滴的脱落直径第41-43页
   ·不同压力下冷凝液滴的生长速率第43-47页
   ·不同压力下液滴的生长方式的临界尺寸第47-49页
   ·不同压力下传热分析第49-50页
   ·小结第50-52页
4 含不凝气的滴状冷凝团聚模型第52-64页
   ·物理模型第52-53页
   ·数学模型第53-58页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第58-61页
   ·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实验值对比第61-63页
   ·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71页
附录A 符号表第71-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74-75页
致谢第75-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单体设备压降的换热网络优化方法研究
下一篇:复合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