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土地利用的概念及分类 | 第11-12页 |
1.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 | 第12页 |
1.3.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分类 | 第12-13页 |
1.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 第13-15页 |
1.4.1 市场价值法 | 第14页 |
1.4.2 机会成本法 | 第14页 |
1.4.3 费用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4 旅行费用法 | 第15页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5.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 第16页 |
1.5.2 区域性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 第16-17页 |
1.5.3 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17-18页 |
1.5.4 单一土地利用方式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18-19页 |
1.5.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19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21页 |
2.1.4 矿产资源 | 第21页 |
2.1.5 河流 | 第21-22页 |
2.1.6 土壤 | 第22页 |
2.1.7 植被状况 | 第22页 |
2.1.8 经济现状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2.2.2 价值评价 | 第24-25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5-27页 |
3 长沙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第27-43页 |
3.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的物理特征 | 第27-32页 |
3.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自然含水率 | 第27-28页 |
3.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容重 | 第28页 |
3.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毛管孔隙度 | 第28-30页 |
3.1.4 小结与讨论 | 第30-32页 |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化学特征 | 第32-38页 |
3.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值 | 第32页 |
3.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N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3.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P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2.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K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 | 第36页 |
3.2.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N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7 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3.3 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43页 |
3.3.1 研究区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38-39页 |
3.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 | 第39-41页 |
3.3.3 小结与讨论 | 第41-43页 |
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 第43-56页 |
4.1 涵养水源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43-45页 |
4.2 保持土壤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45-49页 |
4.2.1 固持土壤价值 | 第45-46页 |
4.2.2 保持土壤肥力价值 | 第46-47页 |
4.2.3 减少泥沙淤积价值 | 第47-48页 |
4.2.4 保持土壤总价值 | 第48-49页 |
4.3 固碳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49-50页 |
4.4 净化大气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50-52页 |
4.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总服务功能价值评价 | 第52-54页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6-59页 |
5.1 结论 | 第56-57页 |
5.2 建议 | 第57-58页 |
5.3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