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概况 | 第10-13页 |
(三)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四)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一章 “耕作半径”的历史审视 | 第17-23页 |
第一节 历史时期的“耕作半径”现象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自发应对性措施 | 第19-23页 |
1. 移民 | 第20页 |
2. 土地租佃和买卖 | 第20-21页 |
3. 作物选择 | 第21页 |
4. 管理方式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地块分布现象及分析 | 第23-49页 |
第一节 唐代之前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记载情况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 第23-29页 |
第二节 唐五代时期敦煌吐鲁番地区田亩分布情况的对比分析 | 第29-49页 |
1. 敦煌各时期的土地集中分布值的差异 | 第29-32页 |
2. 敦煌与吐鲁番地区的土地集中分布值的差异 | 第32-49页 |
第三章 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相关措施 | 第49-75页 |
第一节 国家的预防性措施 | 第49-59页 |
1. 政策预防 | 第49-52页 |
2. 土地收授 | 第52-59页 |
第二节 农户的应对性措施 | 第59-75页 |
1. 土地买卖 | 第60-62页 |
2. 土地对换与租佃 | 第62-65页 |
3. 农作物选择 | 第65-71页 |
4. 管理方式 | 第71-75页 |
余论 “耕作半径”引发的历史启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