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知识管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9-26页 |
2.1 工程项目管理 | 第19-20页 |
2.1.1 工程项目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 第19页 |
2.1.3 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类 | 第19-20页 |
2.2 知识管理 | 第20-24页 |
2.2.1 知识管理的内涵 | 第20-23页 |
2.2.2 知识管理的原则 | 第23-24页 |
2.2.3 知识管理的目标 | 第24页 |
2.3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 第24-26页 |
2.3.1 绩效评价的内涵与流程 | 第24-25页 |
2.3.2 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的含义及流程 | 第25-26页 |
3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4页 |
3.1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实践分析 | 第26-27页 |
3.2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3.2.1 隐性知识管理流程 | 第28-29页 |
3.2.2 企业内部支撑体系 | 第29-31页 |
3.2.3 隐性知识管理目标 | 第31-3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4-40页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4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4-36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 第36-39页 |
4.3.1 问卷设计 | 第36页 |
4.3.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6-37页 |
4.3.3 问卷数据分析 | 第37-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0-49页 |
5.1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0-41页 |
5.1.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 第40页 |
5.1.2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40-41页 |
5.2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41-4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6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49-65页 |
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 第49页 |
6.2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 | 第49-64页 |
6.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7页 |
6.2.2 评价数据的获取 | 第57-59页 |
6.2.3 评价过程 | 第59-63页 |
6.2.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63-6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7 对策 | 第65-68页 |
7.1 提高知识管理的基本能力 | 第65-66页 |
7.1.1 提高隐性知识获取的能力 | 第65页 |
7.1.2 提高隐性知识共享的能力 | 第65页 |
7.1.3 提高隐性知识应用及创新的能力 | 第65-66页 |
7.2 强化隐性知识管理支撑体系 | 第66-67页 |
7.2.1 完善隐性知识获取机制 | 第66页 |
7.2.2 营造良好的隐性知识管理实施环境 | 第66-67页 |
7.3 完善隐性知识管理的目标化考评机制 | 第67页 |
7.3.1 强化员工目标管理的意识 | 第67页 |
7.3.2 提高员工的执行力 | 第6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68页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附录A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合理性调查问卷 | 第73-75页 |
附录B 指标相对重要程度专家打分登记表 | 第75-78页 |
附录C 指标重要性打分登记表 | 第78-80页 |
附录D AHP-熵权法复合权重系数打分表 | 第80-82页 |
附录E 工程项目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得分登记表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