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2.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第13-14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特性分析研究 | 第16-24页 |
2.1 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的功能定位 | 第16-19页 |
2.1.1 轨道交通功能定位 | 第16-17页 |
2.1.2 常规公交的功能定位 | 第17-19页 |
2.2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特性分析 | 第19-21页 |
2.2.1 技术经济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2 服务特性分析 | 第20-21页 |
2.3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空间网络布局模式分析 | 第21-23页 |
2.3.1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线路关系 | 第21-22页 |
2.3.2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网络布局研究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站点及候选线路生成研究 | 第24-36页 |
3.1 轨道交通的站点选取分析研究 | 第24-27页 |
3.1.1 轨道交通站点的分类 | 第24页 |
3.1.2 轨道交通站点选取的因素 | 第24-25页 |
3.1.3 轨道交通站点选取的模型方法分析 | 第25-27页 |
3.2 轨道交通接运服务范围的分析 | 第27-30页 |
3.2.1 算例分析 | 第28-30页 |
3.3 基于轨道交通站点的接运公交候选线路生成 | 第30-35页 |
3.3.1 基于图论的启发式路径搜索方法 | 第30-31页 |
3.3.2 轨道交通与接运公交候选站点生成 | 第31页 |
3.3.3 接运公交候选路线生成的启发式规则 | 第31-34页 |
3.3.4 候选线路生成步骤 | 第34页 |
3.3.5 算例分析 | 第34-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模型及方法分析研究 | 第36-50页 |
4.1 接运公交系统分析 | 第36-39页 |
4.1.1 接运公交系统的构成 | 第36页 |
4.1.2 接运公交线网主要的评价指标 | 第36-39页 |
4.2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模型 | 第39-42页 |
4.2.1 模型假设 | 第39页 |
4.2.2 符号定义 | 第39-40页 |
4.2.3 模型的构建 | 第40-42页 |
4.3 求解算法的选择与概述 | 第42-46页 |
4.3.1 求解方法的分类 | 第42-45页 |
4.3.2 算法的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4.4 算法设计 | 第46-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实例分析 | 第50-62页 |
5.1 合肥地铁主要介绍 | 第50-54页 |
5.1.1 合肥地铁2号线沿线公交站站点布局现状分析 | 第50-52页 |
5.1.2 现有公交线网调整 | 第52-54页 |
5.2 接运公交线网规划案例 | 第54-61页 |
5.2.1 轨道接运站点的选取 | 第54-56页 |
5.2.2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 | 第56-58页 |
5.2.3 计算结果 | 第58-60页 |
5.2.4 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论文主要研究的结论 | 第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