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华龙一号”堆腔注水冷却泵的水力及结构设计 | 第16-21页 |
2.1 水力设计 | 第16-18页 |
2.1.1 水力设计参数 | 第16页 |
2.1.2 叶轮水力设计 | 第16-17页 |
2.1.3 诱导轮水力设计 | 第17-18页 |
2.1.4 空间导叶水力设计 | 第18页 |
2.2 结构设计 | 第18-20页 |
2.3 水力设计及结构设计创新点 | 第20-21页 |
3 堆腔注水冷却泵三维湍流模型 | 第21-26页 |
3.1 控制方程 | 第21页 |
3.2 ANSYACFX中的湍流模型 | 第21-26页 |
3.2.1 ε-κ湍流模型 | 第21-22页 |
3.2.2 RNG κ-ε模型 | 第22-23页 |
3.2.3 RSM模型 | 第23页 |
3.2.4 BSL κ-ω模型 | 第23-24页 |
3.2.5 SST模型 | 第24-26页 |
4 堆腔注水冷却泵全流道三维建模与网格划分 | 第26-32页 |
4.1 堆腔注水冷却泵全流道三维建模 | 第26-29页 |
4.1.1 诱导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6-27页 |
4.1.2 叶轮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7页 |
4.1.3 空间导叶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7-28页 |
4.1.4 进出口段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28页 |
4.1.5 堆腔注水冷却泵水体全流道模型图 | 第28-29页 |
4.2 堆腔注水冷却泵计算模型的网格划分 | 第29-31页 |
4.2.1 ICEM软件具备的功能 | 第29-30页 |
4.2.2 计算流体域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4.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31-32页 |
5 堆腔注水冷却泵内流场数值模拟 | 第32-53页 |
5.1 堆腔注水冷却泵内流场计算的湍流模型选择和数值离散方法 | 第32页 |
5.2 堆腔注水冷却泵内流场计算的边界条件的设置和计算收敛标准的设定. | 第32-33页 |
5.2.1 进口条件 | 第32页 |
5.2.2 出口条件 | 第32页 |
5.2.3 壁面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5.2.4 交界面 | 第33页 |
5.2.5 计算收敛标准的设定 | 第33页 |
5.3 堆腔注水冷却泵叶轮数值模拟结果 | 第33-46页 |
5.3.1 堆腔注水冷却泵叶轮水力性能分析 | 第33-38页 |
5.3.2 堆腔注水冷却泵在不同包角下叶轮内部压力脉动分析 | 第38-43页 |
5.3.3 不同流量工况下堆腔注水冷却泵叶轮内流场分析 | 第43-46页 |
5.4 堆腔注水冷却泵诱导轮数值模拟结果 | 第46-49页 |
5.4.1 不同流量工况下堆腔注水冷却泵诱导轮叶片压力分布 | 第46-48页 |
5.4.2 不同流量工况下堆腔注水冷却泵诱导轮叶片速度矢量分布 | 第48-49页 |
5.5 堆腔注水冷却泵空间导叶数值模拟结果 | 第49-53页 |
6 堆腔注水冷却泵的试验研究 | 第53-63页 |
6.1 堆腔注水冷却泵的试验研究 | 第53页 |
6.2 堆腔注水冷却泵试验装置设计 | 第53-59页 |
6.3 堆腔注水冷却泵试验要求及依据 | 第59页 |
6.4 堆腔注水冷却泵试验步骤 | 第59-60页 |
6.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7.1 结论 | 第63-64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