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8页 |
第一章 明中叶文人画形成背景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 | 第8-29页 |
第一节 明中叶文人画形成背景 | 第8-16页 |
一、唐以前中国绘画的演变线索 | 第8-11页 |
二、宋元时期士夫画与职业画的分离与反思 | 第11-14页 |
三、明中叶文人画与职业画的合流 | 第14-16页 |
第二节 何良俊与绘画的渊源 | 第16-21页 |
一、何良俊其人及其“四友斋”的来历 | 第16-18页 |
二、何良俊与文人艺术家的交往 | 第18-21页 |
第三节 《四友斋画论》及其基本立场 | 第21-26页 |
一、《四友斋画论》与《四友斋丛说》 | 第21-23页 |
二、何良俊绘画审美观与其诗文、戏曲审美观的关系 | 第23-26页 |
附图:第一章图版 | 第26-29页 |
第二章《四友斋画论》提出明中叶文人画审美的新取向 | 第29-44页 |
第一节 文人立场——认同“逸品”——贬抑院画 | 第29-33页 |
一、文人立场的艺术功能论 | 第29-30页 |
二、对宋元文人画“逸品”思想的认同与矫正 | 第30-32页 |
三、对以南宋院体画为代表的职业画的贬抑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本体立场——以“师法古”为门槛——反对任意涂抹 | 第33-38页 |
一、对绘画本体的维护 | 第33-35页 |
二、强调绘画“师法古”的技术质量 | 第35-36页 |
三、对文人墨戏流于任意涂抹的鄙弃 | 第36-38页 |
第三节 明中叶文人画的理想典范——元人画——“利行合一” | 第38-43页 |
一、对“元四大家”的研究与评价 | 第38-40页 |
二、对“吴门画派”的评价及其“利行合一”审美标准 | 第40-43页 |
附图:第二章图版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明中叶文人画审美取向转变的意义(兼结语) | 第44-53页 |
第一节《四友斋画论》对明代中后期绘画美学思想的影响 | 第44-48页 |
一、《四友斋画论》的艺术美学思想及其实践基础 | 第44-45页 |
二、对明中后期绘画审美标准的影响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明中叶文人画审美取向转变的艺术史意义 | 第48-52页 |
一、中国古代绘画品评的转折点 | 第48-49页 |
二、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演变的“合题” | 第49-52页 |
附图:第三章图版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何良俊交游情况 | 第5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