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19-25页 |
一、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 第19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 第19-24页 |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一、昂普(RMP)分析理论 | 第25-26页 |
二、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6页 |
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RMP分析 | 第28-53页 |
第一节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R性分析 | 第28-38页 |
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现状 | 第28-36页 |
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 第36-37页 |
三、南宁市非遗旅游资源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类型分析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M性分析 | 第38-47页 |
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调查分析 | 第38-46页 |
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调查总结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P性分析 | 第47-53页 |
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外部环境支持 | 第47-50页 |
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 第50-51页 |
三、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设计 | 第53-60页 |
第一节 南宁市非遗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 第53-54页 |
一、突出特色原则 | 第53页 |
二、市场导向性原则 | 第53页 |
三、活态体验性原则 | 第53页 |
四、主题性原则 | 第53页 |
五、多元化产品开发原则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思路 | 第54-55页 |
一、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 | 第54页 |
二、对原有非遗旅游产品升级改造,突出壮文化 | 第54页 |
三、依据资源特色多元化开发非遗旅游产品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 第55-60页 |
一、对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进行升级改造 | 第55-57页 |
二、依据非遗特色有针对性的开发非遗旅游产品 | 第57-60页 |
第五章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对策建议 | 第60-64页 |
第一节 非遗旅游发展政府支持层面 | 第60-61页 |
一、政府政策支持的保障 | 第60页 |
二、推动区域联合发展 | 第60-61页 |
第二节 非遗旅游人才培养发展层面 | 第61页 |
一、加大非遗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 | 第61页 |
二、增强非遗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 第61页 |
第三节 非遗旅游产品市场发展层面 | 第61-63页 |
一、严格管理规范非遗旅游商品市场 | 第61-62页 |
二、树立非遗旅游产品品牌意识 | 第62页 |
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营销 | 第62-63页 |
第四节 非遗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层面 | 第63-64页 |
一、深挖文化内涵,高质化发展非遗旅游产品 | 第63页 |
二、多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非遗旅游产品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4-65页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 第64-65页 |
第三节 展望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认知和偏好调查问卷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