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旅游形象传播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课题来源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一)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界定及构成 | 第16-24页 |
第一节 旅游形象概述 | 第16-17页 |
一、旅游形象的含义 | 第16页 |
二、旅游形象传播的定义 | 第16-17页 |
三、旅游形象传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7页 |
第二节 平遥古城及其形象塑造 | 第17-20页 |
一、平遥古城简介 | 第17-18页 |
二、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内涵 | 第18-19页 |
三、平遥古城旅游形象塑造的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一)逐步发展阶段 | 第19-20页 |
(二)快速发展阶段 | 第20页 |
第三节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要素及特征 | 第20-24页 |
一、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软硬件 | 第20-23页 |
(一)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硬件 | 第20-22页 |
(二)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软件 | 第22-23页 |
二、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特征 | 第23-24页 |
(一)复杂性 | 第23页 |
(二)稳定性 | 第23页 |
(三)传播性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传播体系 | 第24-29页 |
第一节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传播者 | 第24-25页 |
一、职业传播者 | 第24页 |
二、当地居民 | 第24-25页 |
三、旅游者 | 第25页 |
第二节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传播内容 | 第25-26页 |
一、语言符号 | 第25页 |
二、非语言符号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的传播媒介 | 第26-28页 |
一、以实物为媒介的感官刺激 | 第26页 |
二、以人际传播为媒介的信息交流 | 第26-27页 |
三、以大众传媒为媒介的广泛传播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传播的受众 | 第28-29页 |
一、受众的分类 | 第28页 |
二、受众的地位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传播的形象经营 | 第29-35页 |
第一节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传播的经营方式 | 第29-31页 |
一、广泛的广告宣传 | 第29-30页 |
(一)制作旅游宣传片 | 第29页 |
(二)形式多样的户外广告 | 第29-30页 |
(三)利用网络传播 | 第30页 |
二、丰富的电视节目 | 第30-31页 |
(一)参与电视节目录制 | 第30页 |
(二)参与影视制作 | 第30-31页 |
三、特色的评比活动 | 第31页 |
第二节 特色经营 | 第31-35页 |
一、各类国际展览的举办 | 第31-32页 |
(一)平遥国际摄影展 | 第31-32页 |
(二)平遥国际电影展 | 第32页 |
二、别出心裁的节目 | 第32-33页 |
(一)又见平遥 | 第32-33页 |
(二)360度观影 | 第33页 |
(三)故宫·晋中文化交流周 | 第33页 |
三、传统习俗的传承 | 第33-35页 |
(一)县衙审案 | 第33页 |
(二)赏花灯 | 第33-34页 |
(三)闹红火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传播的现状及不足 | 第35-41页 |
第一节 通过swot分析法看平遥古城旅游形象现状 | 第35-37页 |
一、优势分析 | 第35页 |
二、劣势分析 | 第35-36页 |
三、机遇分析 | 第36页 |
四、威胁分析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传播中的不足 | 第37-41页 |
一、同质化、商业化严重 | 第37-38页 |
二、宣传语混乱,宣传点单一 | 第38-39页 |
三、宣传平台匮乏 | 第39页 |
四、宣传未达到全覆盖 | 第39-40页 |
五、景区群众对于形象传播的意识淡薄 | 第40-41页 |
(一)服务意识较差 | 第40页 |
(二)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平遥古城旅游形象传播的优化策略 | 第41-45页 |
第一节 完善平遥古城的形象经营 | 第41-42页 |
一、明确特色,保护为主 | 第41页 |
二、完善古城的基础设施管理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加大古城的传播力度 | 第42-43页 |
一、综合多种传播手段 | 第42-43页 |
二、进行宣传内容的创新 | 第43页 |
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 | 第43页 |
第三节 促使区域联合发展,实现共赢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提高景区人民群众的形象传播意识 | 第44-45页 |
一、培养群众的传播意识 | 第44页 |
二、加强群众的服务意识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