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新型全杂环过渡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乙烯丙烯共聚合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前言第14页
    1.2 Ziegler-Natta类催化剂第14-15页
        1.2.1 均相V系催化剂第14页
        1.2.2 非均相Ti系催化剂第14-15页
    1.3 茂金属催化剂第15页
    1.4 非茂金属催化剂第15-23页
        1.4.1 配位原子为O的催化剂第16页
        1.4.2 配位原子为N的催化剂第16-21页
        1.4.3 配位原子为N和O的催化剂第21页
        1.4.4 配位原子为其他类型的催化剂第21-23页
    1.5 空间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对催化剂的影响第23-25页
        1.5.1 空间位阻效应第23-25页
        1.5.2 电子效应第25页
    1.6 乙丙共聚物生产工艺第25-26页
    1.7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26-28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8-40页
    2.1 实验原料第28页
    2.2 试剂预处理第28-29页
    2.3 乙烯聚合第29页
        2.3.1 乙烯常压聚合第29页
        2.3.2 乙烯加压聚合第29页
    2.4 乙烯/丙烯共聚第29-30页
    2.5 乙烯/丙烯/1-辛烯共聚第30页
    2.6 表征仪器及方法第30-31页
        2.6.1 催化剂的表征第30页
        2.6.2 聚合物的表征第30-31页
    2.7 新型全杂环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合成第31-40页
        2.7.1 苯胺基二苯基磷的合成第31-32页
        2.7.2 三氟苯胺基二甲基一氯硅烷的合成第32-33页
        2.7.3 对甲氧基苯胺基二甲基一氯硅烷的合成第33-34页
        2.7.4 配体的合成第34-36页
        2.7.5 全杂环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第36-40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0-58页
    3.1 乙烯均聚第40-43页
        3.1.1 不同配体结构和中心原子对乙烯均聚合的影响第40-41页
        3.1.2 聚合温度对乙烯均聚合的影响第41-42页
        3.1.3 催化剂浓度对乙烯均聚合的影响第42页
        3.1.4 Al/M摩尔比对乙烯均聚合的影响第42-43页
    3.2 乙烯/丙烯共聚第43-48页
        3.2.1 不同配体结构和中心原子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第43-44页
        3.2.2 聚合温度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第44页
        3.2.3 Al/M摩尔比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第44-45页
        3.2.4 催化剂浓度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第45-46页
        3.2.5 助催化剂种类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第46页
        3.2.6 投料比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第46-47页
        3.2.7 聚合时间对乙烯/丙烯共聚合的影响第47-48页
    3.3 乙烯/丙烯/1-辛烯共聚第48页
    3.4 聚合物的表征第48-58页
        3.4.1 乙烯/丙烯共聚物的DSC分析第48-49页
        3.4.2 乙烯/丙烯共聚物FT-IR分析第49-50页
        3.4.3 乙烯/丙烯共聚物~(13)C NMR分析第50-53页
        3.4.4 乙烯/丙烯/1-辛烯共聚物的DSC分析第53-54页
        3.4.5 乙烯/丙烯/1-辛烯共聚物FT-IR分析第54页
        3.4.6 乙烯/丙烯/1-辛烯三元共聚物~(13)C-NMR分析第54-56页
        3.4.7 聚合物WAXD分析第56-58页
第四章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8页
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70页
作者简介第70-71页
附录第71-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化学方法研究石墨烯为载体的药物释放及石墨烯形态对电子转移速率、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下一篇:膦酰肽的简便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