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满族留日学生的政治改革主张--以东京《大同报》为中心的考察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2. 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 有关清末立宪运动的研究 | 第11-12页 |
| 2. 立宪派报刊研究 | 第12-13页 |
| 3. 有关《大同报》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思路及特色 | 第14-16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2. 特色 | 第15-16页 |
| 一、《大同报》的创办及其特色 | 第16-27页 |
| (一)《大同报》的创办 | 第16-20页 |
| 1. 面临“中国亡哉”之危局 | 第16-18页 |
| 2. 期望“共保吾种,共存吾国” | 第18-19页 |
| 3. 负“宏大之宗旨” | 第19-20页 |
| (二)《大同报》的特色 | 第20-27页 |
| 1. 创办者与作者群 | 第20-21页 |
| 2. 满族留日学生参与政治的平台 | 第21-23页 |
| 3. 与同时期报刊相比较 | 第23-27页 |
| 二、《大同报》的政治改革诉求 | 第27-41页 |
| (一)批判君主专制 | 第27-33页 |
| 1. 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 第27-30页 |
| 2. 对君主专制弊端的揭露 | 第30-31页 |
| 3. 现今改革专制制度的原因 | 第31-33页 |
| (二)否定民主共和 | 第33-36页 |
| 1.“革命必遭瓜分” | 第33-34页 |
| 2.“今日不可行共和乃地势使然” | 第34-35页 |
| 3.“今日不可行共和乃人民使然” | 第35-36页 |
| (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 第36-41页 |
| 1.“立宪政体为最优美政体” | 第37-38页 |
| 2.“改良以固国基” | 第38-41页 |
| 三、《大同报》有关君主立宪的宣传 | 第41-60页 |
| (一)要求建设责任政府 | 第41-46页 |
| 1. 建设责任政府的准备 | 第41-43页 |
| 2. 责任政府的主要职责 | 第43-44页 |
| 3. 责任政府的优势 | 第44-46页 |
| (二)吁请速开国会 | 第46-52页 |
| 1. 召开国会的背景 | 第46-47页 |
| 2. 国会的主要职责与权利 | 第47-49页 |
| 3. 开国会的“内外之利” | 第49-52页 |
| (三)倡导实行地方自治 | 第52-55页 |
| 1. 建立地方议会 | 第52-53页 |
| 2. 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 第53-55页 |
| (四)鼓吹民族融合 | 第55-60页 |
| 1. 倡导满汉平等 | 第55-57页 |
| 2. 呼吁“五族统合” | 第57-60页 |
| 结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