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基本案情介绍 | 第9-11页 |
第一节 基本案情 | 第9页 |
第二节 审理结果 | 第9-11页 |
一、审理查明 | 第9-10页 |
二、法院判决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本案的争议焦点 | 第11-14页 |
第一节 法院归纳的争议焦点 | 第11页 |
一、买卖双方当事人签署的房屋买卖合同效力问题 | 第11页 |
第二节 笔者归纳的隐藏的另外两个争议焦点 | 第11-14页 |
一、买受人与银行之间订立的借款合同及抵押合同的效力问题 | 第12页 |
二、银行是否会丧失房屋的抵押权的问题 | 第12-14页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14-26页 |
第一节 房屋买卖合同效力与法律适用问题之分析 | 第14-20页 |
一、房屋买卖合同中存在的法律困境 | 第14页 |
二、通谋虚伪表示概述 | 第14-18页 |
三、我国立法中与通谋虚伪表示相关的理论 | 第18-20页 |
第二节 虚假房屋买卖中借款抵押合同的效力及法律适用的分析 | 第20-23页 |
一、借款合同的效力分析及法律适用 | 第20-22页 |
二、抵押合同的效力分析及法律适用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房屋买卖合同认定无效后是否导致银行丧失房屋的抵押权 | 第23-26页 |
一、我国不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制度的法条依据 | 第23页 |
二、结合不动产抵押权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之分析 | 第23-26页 |
第四章 对本案的总结与思考 | 第26-30页 |
第一节 本案所应适用法律之梳理和总结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在我国民法中恢复传统民法中通谋虚伪表示规则的立法建议 | 第27-30页 |
一、“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与“恶意串通”无效情形存在竞合 | 第28页 |
二、“恶意串通”的无效规定与债权人撤销制度存在冲突 | 第28-29页 |
三、立法建议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后记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