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5页 |
1.1 海藻酸及海藻酸寡糖的应用前景 | 第19-24页 |
1.1.1 海藻酸的来源 | 第19-20页 |
1.1.2 海藻酸的化学结构和特性 | 第20-21页 |
1.1.3 海藻酸寡糖的制备 | 第21-23页 |
1.1.4 海藻酸及其寡糖的生物学功能 | 第23-24页 |
1.2 海藻酸裂解酶及其研究现状 | 第24-28页 |
1.2.1 包涵体变复性常见问题及解决手段 | 第24-25页 |
1.2.2 海藻酸裂解酶的来源和分类 | 第25-27页 |
1.2.3 海藻酸裂解酶结构域的分析 | 第27页 |
1.2.4 海藻酸裂解酶的应用 | 第27-28页 |
1.3 微生物降解海藻酸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31页 |
1.3.1 海藻酸降解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1.3.2 海藻酸降解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4 海藻酸结构的鉴定 | 第31-34页 |
1.4.1 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和检测 | 第31-32页 |
1.4.2 酶解产物的结构分析 | 第32-34页 |
1.4.2.1 NMR | 第32-33页 |
1.4.2.2 MS | 第33-34页 |
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3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海藻酸裂解酶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 第35-7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40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35-36页 |
2.1.2 所用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6-38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38页 |
2.1.4 培养基配方 | 第38-4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0-52页 |
2.2.1 聚古罗糖醛酸和聚甘露糖醛酸的制备 | 第40-41页 |
2.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41页 |
2.2.3 Sunxiuqinia sp.SH-52的基因组提取 | 第41-42页 |
2.2.4 海藻酸裂解酶基因的PCR扩增 | 第42-43页 |
2.2.5 琼脂糖电泳检测及目的片段回收纯化 | 第43-45页 |
2.2.6 质粒的提取 | 第45页 |
2.2.7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页 |
2.2.8 PCR产物的TA克隆 | 第45-46页 |
2.2.9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46-47页 |
2.2.10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47-49页 |
2.2.11 包涵体蛋白的复性及纯化 | 第49-50页 |
2.2.12 酶活测定及酶学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2.2.13 统计处理 | 第51-52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52-68页 |
2.3.1 聚甘露糖醛酸PolyM和聚古罗糖醛酸PolyG的制备 | 第52页 |
2.3.2 Sunxiuqinia sp.SH-52海藻酸裂解酶的系统进化分析 | 第52-55页 |
2.3.3 Sunxiuqinia sp.SH-52海藻酸裂解酶SHA-6的原核表达及酶特性分析 | 第55-68页 |
2.4 小结 | 第68-69页 |
2.5 讨论 | 第69-72页 |
2.5.1 海藻酸裂解酶的序列及结构域分析 | 第69页 |
2.5.2 海藻酸裂解酶的包涵体解决 | 第69-70页 |
2.5.3 海藻酸裂解酶的酶学性质 | 第70-72页 |
第三章 不同环境条件对SH-52菌株海藻酸裂解酶表达的影响 | 第72-88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72-74页 |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72-73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73页 |
3.1.3 去RNase处理 | 第73页 |
3.1.4 主要培养基 | 第73-7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74-79页 |
3.2.1 海带处理液的配制 | 第74页 |
3.2.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74-75页 |
3.2.3 不同环境下菌体的生长 | 第75-76页 |
3.2.4 RNA的提取 | 第76页 |
3.2.5 去除基因组DNA | 第76页 |
3.2.6 反转录cDNA | 第76-78页 |
3.2.7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78页 |
3.2.8 QPCR | 第78页 |
3.2.9 相对定量分析 | 第78-79页 |
3.2.10 粗酶液的提取 | 第79页 |
3.2.11 统计处理 | 第79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79-84页 |
3.3.1 转录水平测定 | 第79-84页 |
3.4 酶活水平的测定 | 第84-86页 |
3.4.1 不同碳源下的粗酶活 | 第84-85页 |
3.4.2 不同温度下的粗酶活 | 第85页 |
3.4.3 不同pH下的粗酶活 | 第85-86页 |
3.5 小结 | 第86页 |
3.6 讨论 | 第86-88页 |
第四章 海藻酸寡糖的分离与分析 | 第88-10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89-90页 |
4.1.1 菌株和酶 | 第89页 |
4.1.2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89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89-90页 |
4.1.4 主要培养基 | 第9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90-93页 |
4.2.1 甘露糖醛酸寡糖混合物的制备 | 第90页 |
4.2.2 甘露糖醛酸和古洛糖醛酸寡糖混合物的分离 | 第90页 |
4.2.3 阴离子柱分离样品 | 第90-91页 |
4.2.4 TLC检测 | 第91页 |
4.2.5 SephadexG-10柱脱盐 | 第91页 |
4.2.6 海藻酸裂解酶降解产物的制备 | 第91-92页 |
4.2.7 ~1H-NMR分析 | 第92页 |
4.2.8 衍生化HPLC分析 | 第92页 |
4.2.9 质谱分析 | 第92-9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3-100页 |
4.3.1 甘露糖醛酸和古洛糖醛酸寡糖混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 第93-99页 |
4.3.2 海藻酸裂解酶反应历程的分析 | 第99页 |
4.3.3 应用所建立方法对海藻酸裂解酶的降解产物分离纯化 | 第99-100页 |
4.4 小结 | 第100-101页 |
4.5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3-107页 |
5.1 结论 | 第103-104页 |
5.2 展望 | 第104-107页 |
致谢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