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二硫代羧基花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的制备及其除铜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和危害第12-13页
    1.2 重金属废水常见处理方法第13-17页
        1.2.1 化学沉淀法第13-15页
        1.2.2 吸附法第15-16页
        1.2.3 电化学法第16页
        1.2.4 离子交换法第16-17页
        1.2.5 膜分离法第17页
        1.2.6 螯合沉淀法第17页
    1.3 聚丙烯酰胺的改性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7-19页
        1.3.1 聚丙烯酰胺阴离子化第18页
        1.3.2 聚丙烯酰胺阳离子化第18页
        1.3.3 两性聚丙烯酰胺第18-19页
    1.4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19-20页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图第20-21页
        1.5.1 论文研究的内容第20-21页
        1.5.2 论文创新点第21页
    1.6 技术路线图第21-23页
2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DTMPAM第23-33页
    2.1 前言第23页
    2.2 实验部分第23-25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23-24页
        2.2.2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2.3 实验设计第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32页
        2.3.1 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主要因素第25-28页
        2.3.2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水平中心点第28页
        2.3.3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第28-32页
        2.3.4 验证实验第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3 DTMPAM溶液性质及表征第33-41页
    3.1 前言第33页
    3.2 实验部分第33-34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3-34页
        3.2.2 实验方法第34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4-39页
        3.3.1 DTMPAM溶解性第34-35页
        3.3.2 DTMPAM溶液的Zeta电位第35-36页
        3.3.3 DTMPAM溶液的存放稳定性第36页
        3.3.4 DTMPAM结构表征第36-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4 DTMPAM除Cu(II)性能研究第41-50页
    4.1 前言第41页
    4.2 实验部分第41-42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1-42页
        4.2.2 实验方法第4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4.3.1 Cu(II)初始浓度的影响第42-43页
        4.3.2 初始pH值的影响第43-44页
        4.3.3 有机配位剂的影响第44-46页
        4.3.4 不同pH值条件下有机配位剂的影响第46-47页
        4.3.5 共存浊度的影响第47-49页
    4.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5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DTSPAM第50-60页
    5.1 前言第50页
    5.2 实验部分第50-52页
        5.2.1 仪器与试剂第50-51页
        5.2.2 实验方法第51页
        5.2.3 实验设计第51-5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52-58页
        5.3.1 Plackett-Burman实验筛选主要因素第52-54页
        5.3.2 最陡爬坡实验确定水平中心点第54页
        5.3.3 响应面法优化制备条件第54-58页
        5.3.4 验证实验第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6 DTSPAM溶液性质及表征第60-67页
    6.1 前言第60页
    6.2 实验部分第60-61页
        6.2.1 仪器与试剂第60-61页
        6.2.2 实验方法第6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1-66页
        6.3.1 DTSPAM溶解性第61-62页
        6.3.2 DTSPAM等电点第62页
        6.3.3 DTSPAM溶液的存放稳定性第62-63页
        6.3.4 DTSPAM结构表征第63-66页
    6.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7 DTSPAM除Cu(II)性能研究第67-75页
    7.1 前言第67页
    7.2 实验部分第67-68页
        7.2.1 仪器与试剂第67-68页
        7.2.2 实验方法第68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68-74页
        7.3.1 Cu(II)初始浓度的影响第68-69页
        7.3.2 初始pH值的影响第69-70页
        7.3.3 有机配位剂的影响第70-71页
        7.3.4 不同pH值条件下有机配位剂的影响第71-73页
        7.3.5 共存浊度的影响第73-74页
    7.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8 DTMPAM和DTSPAM处理实际含铜废水性能研究第75-80页
    8.1 DTMPAM处理实际含铜废水第75-77页
        8.1.1 反应体系最佳pH值的确定第75-76页
        8.1.2 水样pH值对DTMPAM除浊性能的影响第76页
        8.1.3 DTMPAM投加量对出水pH值的影响第76-77页
    8.2 DTSPAM处理实际含铜废水第77-79页
        8.2.1 反应体系最佳pH值的确定第77-78页
        8.2.2 水样pH值对DTSPAM除浊性能的影响第78页
        8.2.3 DTSPAM投加量对出水pH值的影响第78-79页
    8.3 本章小结第79-80页
9 螯合絮体DTMPAM-Cu(II)和DTSPAM-Cu(II)的性质第80-86页
    9.1 前言第80页
    9.2 实验部分第80-82页
        9.2.1 仪器与试剂第80-81页
        9.2.2 实验方法第81-82页
    9.3 结果与讨论第82-85页
        9.3.1 螯合絮体的稳定性第82-83页
        9.3.2 螯合絮体的回收性第83-85页
    9.4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结论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3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e3O4/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CANON工艺快速启动及自养脱氮污泥活性恢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