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一、概念解析 | 第15-18页 | 
| (一)马克思道德观的内涵 | 第15-16页 | 
| (二)道德发生 | 第16-17页 | 
| (三)社会机制 | 第17-18页 | 
| 二、道德发生的三个基本假定 | 第18-23页 | 
| (一)道德主体的利己性 | 第18-19页 | 
| 1. 维持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18-19页 | 
| 2. 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 第19页 | 
| (二)道德主体的理性 | 第19-21页 | 
| 1. 感觉的整合与道德的发生 | 第19-20页 | 
| 2. 情感的发展与道德的发生 | 第20页 | 
| 3. 意志的强化与道德的发生 | 第20-21页 | 
| (三)道德主体的社会性 | 第21-23页 | 
| 1. 道德主体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 第21-22页 | 
| 2. 道德主体与他人以及集体的关系 | 第22-23页 | 
| 三、道德发生的交往实践基础 | 第23-29页 | 
| (一)道德主体的生存条件和交往关系 | 第23-24页 | 
| 1. 道德主体对象的社会性 | 第23页 | 
| 2. 道德主体与社会的统一性 | 第23-24页 | 
| 3. 道德主体与他人的合作性 | 第24页 | 
| (二)道德主体的交往需要 | 第24-26页 | 
| 1. 主体交往需要的基础 | 第24-25页 | 
| 2. 主体交往需要的动力 | 第25页 | 
| 3. 主体交往需要的引力 | 第25-26页 | 
| (三)道德主体的存在价值的实现 | 第26-29页 | 
| 1. 道德主体的自身存在 | 第26-27页 | 
| 2. 道德主体的智慧存在 | 第27页 | 
| 3. 道德主体的社会存在 | 第27-29页 | 
| 四、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40页 | 
| (一)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 | 第29-31页 | 
| 1. 原始社会的整体主义道德 | 第29-30页 | 
| 2. 阶级社会的权利主义道德 | 第30页 | 
| 3. 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体主义道德 | 第30-31页 | 
| 4. 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体主义道德 | 第31页 | 
| (二)道德与中西方文化的结合 | 第31-33页 | 
| 1.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特点 | 第31-32页 | 
| 2. 西方科学理性精神下的道德文化 | 第32-33页 | 
| (三)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 第33-34页 | 
| 1.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念 | 第33页 |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构 | 第33-34页 | 
| (四)道德与政治制度的相容性 | 第34-36页 | 
| 1. 专制政治制度下的道德观 | 第34-35页 | 
| 2.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下的道德观 | 第35页 | 
| 3.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道德观 | 第35-36页 | 
| (五)我国道德教育中的不利因素 | 第36-38页 | 
| 1. 道德教育的内容缺少现实性 | 第36-37页 | 
| 2. 道德教育的方式陈旧 | 第37页 | 
| 3. 道德教育的环境不足 | 第37-38页 | 
| (六)道德与科学技术的内在关系 | 第38-40页 | 
| 1.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 | 第38页 | 
|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道德的挑战 | 第38-40页 | 
| 五、优化道德发生的社会机制的路径 | 第40-47页 | 
| (一)加强社会道德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 1. 建立健全社会有序参与的道德制度体系 | 第40页 | 
| 2. 增强信用制度建设 | 第40-41页 | 
| (二)加强道德的宣传和教育 | 第41-43页 | 
| 1. 重视学校道德教育 | 第41-42页 | 
| 2. 强调家庭道德养成 | 第42页 | 
| 3. 增强社会道德宣传 | 第42页 | 
| 4. 改进自身道德修养 | 第42-43页 | 
| (三)加强和完善道德立法 | 第43-47页 | 
| 1. 建立正确的道德立法观 | 第44-45页 | 
| 2. 制定道德立法的范围和内容 | 第45页 | 
| 3. 注重道德立法的监督作用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