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稀土离子与抗生素类药物相互作用的荧光特性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1-12页
1 绪论第12-28页
    1.1 稀土离子的电子结构和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机理第12-14页
        1.1.1 稀土离子的电子结构第12页
        1.1.2 稀土离子的电子跃迁类型第12-13页
        1.1.3 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机理第13-14页
    1.2 稀土离子荧光探针法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1.2.1 胶束增敏荧光法第14-15页
        1.2.2 协同配体作用第15页
        1.2.3 共发光效应第15-16页
    1.3 稀土配合物荧光体系的分析应用第16-18页
        1.3.1 稀土配合物荧光体系在稀土分析中的应用第16-17页
        1.3.2 稀土配合物荧光体系在药物分析及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第17-18页
    1.4 Ce~(3+)的发光特性及分析应用第18页
    1.5 荧光猝灭分析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18-21页
        1.5.1 荧光猝灭法简介及荧光猝灭的原因第19-20页
        1.5.2 荧光猝灭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20-21页
    1.6 抗生素的简介及分类第21-24页
        1.6.1 抗生素简介第21页
        1.6.2 抗生素的分类第21-24页
    1.7 本文研究的三种抗生素的性质和结构第24-26页
        1.7.1 那氟沙星的性质和结构第24页
        1.7.2 左氧氟沙星的性质和结构第24-25页
        1.7.3 头孢曲松的性质和结构第25-26页
    1.8 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第26-28页
        1.8.1 选题目的第26页
        1.8.2 研究内容第26-28页
2 实验部分第28-32页
    2.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28-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2页
        2.2.1 溶液的配置第29-31页
        2.2.2 Eu~(3+)-那氟沙星-SDBS 荧光探针体系的测定第31页
        2.2.3 Ce~(3+)-左氧氟沙星能量转移猝灭体系的测定第31页
        2.2.4 Ce~(3+)-头孢曲松荧光猝灭体系的测定第31-32页
3 Eu~(3+)-那氟沙星-SDBS 荧光探针体系的研究及应用第32-42页
    3.1 Eu~(3+)与那氟沙星的激发与发射光谱第32-33页
        3.1.1 Eu~(3+)与NDFX 的发射光谱第32页
        3.1.2 Eu~(3+)-NDFX-SDBS 体系的激发和发射光谱第32-33页
    3.2 最佳测定条件的确定第33-36页
        3.2.1 pH 值的影响第33-34页
        3.2.2 Eu~(3+)浓度的影响第34-35页
        3.2.3 加入顺序与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5页
        3.2.4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35-36页
    3.3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36-37页
        3.3.1 重现性实验第36页
        3.3.2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36-37页
    3.4 样品的测定第37-38页
        3.4.1 样品的回收率测定第37-38页
        3.4.2 样品的含量测定第38页
    3.5 发光机理分析第38-40页
        3.5.1 二元配合物的形成第38-39页
        3.5.2 SDBS 表面张力的变化第39页
        3.5.3 配合物的组成比第39-40页
    3.6 小结第40-42页
4 Ce~(3+)-左氧氟沙星能量转移猝灭体系的研究及应用第42-52页
    4.1 Ce~(3+)与 LVFX 的荧光特性第42-44页
        4.1.1 Ce~(3+)与LVFX 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第42页
        4.1.2 Ce~(3+)和LVFX 的最佳浓度的确定第42-44页
    4.2 Ce~(3+)与 LVFX 之间的相互猝灭第44-46页
        4.2.1 LVFX 对 Ce~(3+)的能量转移猝灭第44-45页
        4.2.2 Ce~(3+)对LVFX 的反猝灭第45-46页
    4.3 Ce~(3+)荧光猝灭 LVFX 测定 LVFX第46-49页
        4.3.1 pH 的影响第46页
        4.3.2 吐温 80 的影响第46-47页
        4.3.3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7页
        4.3.4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47-49页
    4.4 样品的测定第49页
        4.4.1 样品的回收率测定第49页
        4.4.2 样品的含量测定第49页
    4.5 猝灭机理分析第49-51页
        4.5.1 LVFX 猝灭 Ce~(3+)的能量转移效率第49-50页
        4.5.2 Ce~(3+)对LVFX 的猝灭机理第50-51页
    4.6 小结第51-52页
5.头孢曲松猝灭 Ce~(3+)荧光体系的研究及应用第52-60页
    5.1 CRO 猝灭 Ce~(3+)荧光体系的建立第52-53页
        5.1.1 Ce~(3+)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第52页
        5.1.2 Ce~(3+)最佳浓度的确定第52-53页
        5.1.3 CRO 对 Ce~(3+)的猝灭作用第53页
    5.2 最佳测定条件的确定第53-55页
        5.2.1 pH 的影响第53-54页
        5.2.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4-55页
        5.2.3 干扰物质的影响第55页
    5.3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55-57页
        5.3.1 重现性实验第55-56页
        5.3.2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第56-57页
    5.4 样品的测定第57页
        5.4.1 样品的回收率测定第57页
        5.4.2 样品的含量测定第57页
    5.5 猝灭机理分析第57-58页
    5.6 小结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7-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金刚石复合薄膜结构及形成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下一篇:再生Re-Fe-B磁体的制备及磁畴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