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面向医药企业的专利威胁预警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5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3-15页
        1.1.1 研究目的第13-14页
        1.1.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8页
        1.2.1 国外专利预警研究进展第15-20页
        1.2.2 国内专利预警研究进展第20-27页
        1.2.3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第27-28页
    1.3 研究内容第28-32页
        1.3.1 相关概念剖析第28-30页
        1.3.2 研究范围界定第30页
        1.3.3 研究内容概述第30-32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2-35页
        1.4.1 研究方法第32-33页
        1.4.2 技术路线第33-35页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5-51页
    2.1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第35-39页
        2.1.1 企业危机与企业危机管理第35-36页
        2.1.2 企业危机管理阶段论第36-39页
        2.1.3 企业危机管理技术第39页
    2.2 企业预警管理理论第39-42页
        2.2.1 预警活动的过程第39-40页
        2.2.2 企业预警方法的时序第40-41页
        2.2.3 企业预警管理的内容第41-42页
    2.3 专利竞争情报理论第42-46页
        2.3.1 专利竞争情报的内涵第42-43页
        2.3.2 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流程第43-45页
        2.3.3 专利竞争情报分析模式第45-46页
    2.4 专利组合理论第46-51页
        2.4.1 专利组合理论概述第46-47页
        2.4.2 专利组合分析模型第47-50页
        2.4.3 专利组合理论对专利威胁预警的导向作用第50-51页
第3章 企业专利威胁预警的内涵第51-75页
    3.1 专利威胁的来源第51-59页
        3.1.1 竞争环境分析第51-53页
        3.1.2 专利威胁来源的―洋葱‖模型第53-58页
        3.1.3 专利威胁预警分析框架第58-59页
    3.2 专利威胁的表现形式第59-66页
        3.2.1 防御型的专利威胁第60-63页
        3.2.2 进攻型的专利威胁第63-66页
    3.3 专利威胁的预警流程第66-75页
        3.3.1 竞争情报过程第66-68页
        3.3.2 信号分析过程第68-70页
        3.3.3 专利威胁预警过程分析第70-75页
第4章 专利威胁预警模型构建第75-101页
    4.1 P-L模型第75-82页
        4.1.1 维度确定第75-78页
        4.1.2 模型构建第78-79页
        4.1.3 机理分析第79-82页
    4.2 E-L模型第82-87页
        4.2.1 维度确定第82-84页
        4.2.2 模型构建第84-85页
        4.2.3 机理分析第85-87页
    4.3 T-L模型第87-92页
        4.3.1 维度确定第88-89页
        4.3.2 模型构建第89-90页
        4.3.3 机理分析第90-92页
    4.4 S-L模型第92-99页
        4.4.1 维度确定第92-93页
        4.4.2 模型构建第93-95页
        4.4.3 机理分析第95-99页
    4.5 PETS模型第99-101页
第5章 专利威胁预警模型中评估维度的测度第101-123页
    5.1 P-L模型的评估维度第101-105页
        5.1.1 产品生命周期第101-103页
        5.1.2 产品的市场需求程度第103-104页
        5.1.3 相对市场份额变化第104-105页
    5.2 E-L模型的评估维度第105-108页
        5.2.1 产业吸引力第105-106页
        5.2.2 产业结构第106-108页
        5.2.3 企业的相对竞争地位第108页
    5.3 T-L模型的评估维度第108-117页
        5.3.1 技术差距第108-111页
        5.3.2 技术差异第111-115页
        5.3.3 技术成熟度第115-117页
        5.3.4 技术研发重点第117页
    5.4 S-L模型的评估维度第117-123页
        5.4.1 相对技术研发能力第117-118页
        5.4.2 核心技术研发人员吸引力第118-120页
        5.4.3 技术研发人员协作强度第120-121页
        5.4.4 技术研发人员覆盖范围第121-123页
第6章 实证研究—以上海市某制药企业为例第123-153页
    6.1 数据来源与方法第123-124页
        6.1.1 数据来源第123页
        6.1.2 预处理方法第123-124页
        6.1.3 实施过程第124页
    6.2 专利威胁评估及预警结果第124-149页
        6.2.1 产品层面第124-128页
        6.2.2 产业环境层面第128-132页
        6.2.3 技术层面第132-140页
        6.2.4 人力层面第140-145页
        6.2.5 一体化层面第145-149页
    6.3 模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评价第149-153页
        6.3.1 可行性第149-150页
        6.3.2 有效性第150-153页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53-157页
    7.1 主要研究结论第153-154页
    7.2 本文创新点第154-155页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55-157页
        7.3.1 局限性第155页
        7.3.2 研究展望第155-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77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7-181页
致谢第181页

论文共1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典型国家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对战略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