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都市区空间发展的模式理论 | 第11-12页 |
·都市区空间发展的动力理论 | 第12-13页 |
·都市区发展的阶段理论 | 第13页 |
·都市区的空间扩展模式理论 | 第13-14页 |
·都市区空间管制协调和组织运作理论 | 第14-15页 |
·研究范围、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范围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都市区空间发展基础理论及案例分析 | 第17-28页 |
·基础理论 | 第17-19页 |
·区域空间结构重组理论 | 第17-18页 |
·产业集群化理论 | 第18-19页 |
·廊道理论 | 第19页 |
·案例分析 | 第19-28页 |
·加拿大大温哥华区策略性规划 | 第19-22页 |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 第22-25页 |
·宜昌都市区规划 | 第25-28页 |
·小结 | 第28页 |
第三章 赣州都市区范围的界定 | 第28-34页 |
·经济联系 | 第29-32页 |
·交通通勤 | 第32页 |
·生态安全 | 第32页 |
·水资源保障 | 第32-33页 |
·行政边界 | 第33页 |
·范围确定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都市区现状特征分析 | 第34-41页 |
·社会经济特征 | 第34-37页 |
·经济增长快速稳健,但带动能力不足 | 第34-35页 |
·城镇化率和空间集中度水平偏低,但中心城区一枝独秀 | 第35-36页 |
·非农产业齐头并进,但产业关联度低,生产性服务业亟待提升 | 第36-37页 |
·资源环境特征 | 第37-39页 |
·生态环境资源良好,生态承载力高 | 第37页 |
·土地趋向集约化利用,战略性空间未得到有效维护 | 第37-38页 |
·劳动力富集,高素质人才短缺 | 第38页 |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品牌尚待培育 | 第38-39页 |
·城镇建设特征 | 第39页 |
·城市框架迅速扩展,城市空间趋向一体化演进 | 第39页 |
·城市发展各自为阵,区域协作职能欠缺 | 第39页 |
·村镇建设无序蔓延,增加集体土地合理流转成本 | 第39页 |
·支撑体系特征 | 第39-41页 |
·基础设施体系相对完备,对外交通优势尤为凸显 | 第39-40页 |
·生产性设施与生态环境设施建设不平衡 | 第40页 |
·地区、城乡间设施建设不协调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第五章 都市区发展战略研究 | 第41-49页 |
·发展定位 | 第41-43页 |
·国家级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与研发基地 | 第41-42页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 | 第42页 |
·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 | 第42页 |
·江西省省域副中心 | 第42-43页 |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 第43页 |
·发展目标 | 第43-44页 |
·经济发展目标 | 第43页 |
·社会发展目标 | 第43-44页 |
·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人口规模研究 | 第44-46页 |
·生态资源约束下的人口承载极限 | 第44页 |
·水资源约束下的人口承载极限 | 第44-45页 |
·土地资源约束下的人口承载极限 | 第45-46页 |
·人口与用地发展规模的确定 | 第46页 |
·发展策略 | 第46-49页 |
·生态优先策略 | 第46-47页 |
·产业提升策略 | 第47-48页 |
·空间发展策略 | 第48-49页 |
第六章 都市区空间结构与布局 | 第49-70页 |
·城镇规模结构 | 第49-50页 |
·城镇体系 | 第50-53页 |
·一级中心:章江新区—创新区—河套老城区 | 第50-52页 |
·二级中心 | 第52页 |
·三级中心 | 第52-53页 |
·空间结构:一脊两翼、三心四轴、绿网蓝脉 | 第53-56页 |
·一脊两翼 | 第54页 |
·三心四轴 | 第54-56页 |
·绿网蓝脉 | 第56页 |
·空间管制 | 第56-58页 |
·禁建区—保护为主,重点提升生态与景观质量 | 第57页 |
·限建区—留储为主,适度开展旅游活动 | 第57-58页 |
·已建区—更新为主,渐次改善城镇生活便利性 | 第58页 |
·适建区—发展为主,提高吸引力与竞争力 | 第58页 |
·核心区土地使用 | 第58-62页 |
·生态用地 | 第58-59页 |
·生活用地 | 第59-60页 |
·生产用地 | 第60页 |
·公共设施用地 | 第60-62页 |
·产业空间整合与产业聚集区布局 | 第62-65页 |
·村镇—城镇型产业空间 | 第62页 |
·集群—城镇型产业空间 | 第62-63页 |
·产业聚集区布局 | 第63-65页 |
·生态空间结构:“绿野环绕、绿斑镶嵌、绿廊交织” | 第65-68页 |
·绿环:保证基本生态安全的外围环状生态屏障 | 第66页 |
·绿斑:缓冲自然生态与城市生态的多样性生境单元 | 第66-67页 |
·绿廊:强化连续性与感知度的线状生态网络 | 第67-68页 |
·道路结构规划 | 第68-70页 |
·主干道结构 | 第68页 |
·轨道交通 | 第68-69页 |
·快速交通,即快速路系统 | 第69-70页 |
第七章 都市区空间发展措施 | 第70-73页 |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常设机构 | 第70页 |
·规划手段 | 第70页 |
·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的统一制度 | 第70-71页 |
·促进主要城镇(组团)向心聚集 | 第71页 |
·划定城镇增长边界 | 第71页 |
·推动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 | 第71-72页 |
·协调地区主导产业类型 | 第72页 |
·完善都市区空间结构 | 第72页 |
·促进交通设施网络化发展,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 第72页 |
·引导产业向集群创新型演变 | 第72-73页 |
·构建城乡、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格局 | 第73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73-7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个人简历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