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2页 |
一、问题的缘起及价值 | 第6-8页 |
(一) 问题的缘起 | 第6-7页 |
(二)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第7-8页 |
二、性别教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0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高师学生性别教育理论辨析 | 第12-19页 |
一、性别教育概说 | 第12-16页 |
(一) 性别 | 第12-13页 |
(二) 性别教育 | 第13-15页 |
(三) 性别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性别教育理论 | 第16-1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性别观 | 第16-1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 | 第17页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性别及性别教育的观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性别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国外、台湾地区性别教育借鉴 | 第19-28页 |
一、中国性别教育的历史沿革 | 第19-22页 |
(一) 中国传统的性别教育 | 第19-20页 |
(二) 近代以来的性别教育 | 第20-22页 |
二、国外及台湾地区高校性别教育借鉴 | 第22-28页 |
(一) 美国高校性别教育 | 第22-23页 |
(二) 加拿大高校性别教育 | 第23-24页 |
(三) 韩国高校性别教育 | 第24-25页 |
(四) 日本高校性别教育 | 第25-26页 |
(五) 台湾地区高校性别教育 | 第26页 |
(六) 国外及台湾地区高校性别教育的启示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高师学生性别教育现状及成因 | 第28-36页 |
一、高师学生性别教育现状 | 第28-31页 |
(一) 高师学生性别意识状况 | 第28-29页 |
(二) 高师教育中性别视角的缺失 | 第29-31页 |
二、高师学生性别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6页 |
(一) 政治、法律、政策因素 | 第31-32页 |
(二) 经济因素 | 第32页 |
(三)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2-33页 |
(四) 教育理念的因素 | 第33页 |
(五) 基础教育因素 | 第33-34页 |
(六) 大众传媒因素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加强高师学生性别教育的对策 | 第36-48页 |
一、高师学生性别教育目标 | 第36-37页 |
(一) 提高学生性别意识,填补高师学生教育的性别盲点 | 第36页 |
(二) 消除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消除性别歧视 | 第36页 |
(三) 培养“四有”大学生,尤其是培养“四自”女大学生 | 第36-37页 |
(四) 培养具有正确性别意识掌握现代性别教育方法的基础教育教师 | 第37页 |
二、高师学生性别教育内容 | 第37-41页 |
(一) 社会性别知识教育 | 第37-38页 |
(二) 正确性别观念教育 | 第38页 |
(三) “双性化”性别角色认同教育 | 第38-39页 |
(四) 两性生理健康教育 | 第39-40页 |
(五) 两性心理健康教育 | 第40-41页 |
(六) 基础教育中的性别教育 | 第41页 |
三、高师学生性别教育原则 | 第41-43页 |
(一)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42页 |
(二) 平等原则 | 第42页 |
(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 第42页 |
(四) 因性施教原则 | 第42-43页 |
四、加强高师学生性别教育的途径 | 第43-45页 |
(一) 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发挥第一课堂作用 | 第43页 |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 第43-44页 |
(三) 加强学生自我性别教育,发挥同辈教育的影响 | 第44页 |
(四) 利用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性别教育氛围 | 第44-45页 |
(五) 加强家庭教育中的性别教育 | 第45页 |
五、建立高师学生性别教育保障机制 | 第45-48页 |
(一) 法律、政策保障 | 第45-46页 |
(二) 理论研究保障 | 第46页 |
(三) 机构与人员保障 | 第46-47页 |
(四) 经费保障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
摘要 | 第55-56页 |
Abstract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