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 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玉米杂种优势的利用与杂种优势类群 | 第12-13页 |
1.2.2 国外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2.3 国内杂种优势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高密度育种 | 第14-15页 |
1.3.1 高密度育种概念 | 第14页 |
1.3.2 国内外高密度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17页 |
1.4.1 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 基础群体构建及其加代选育方法 | 第18页 |
2.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3 测定指标 | 第18-19页 |
2.4 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5 统计与分析 | 第19-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84页 |
3.1 方差分析 | 第20页 |
3.2 生育期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 | 第20-27页 |
3.2.1 抽丝期 | 第20-24页 |
3.2.2 散粉期 | 第24-27页 |
3.3 株型性状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 | 第27-45页 |
3.3.1 株高 | 第27-31页 |
3.3.2 穗位 | 第31-34页 |
3.3.3 雄穗分支数 | 第34-38页 |
3.3.4 穗夹角 | 第38-41页 |
3.3.5 叶向值 | 第41-45页 |
3.4 产量性状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 | 第45-77页 |
3.4.1 产量 | 第45-49页 |
3.4.2 穗行数 | 第49-52页 |
3.4.3 行粒数 | 第52-56页 |
3.4.4 百粒重 | 第56-59页 |
3.4.5 穗粗 | 第59-63页 |
3.4.6 穗长 | 第63-66页 |
3.4.7 秃尖长 | 第66-70页 |
3.4.8 粒深 | 第70-74页 |
3.4.9 容重 | 第74-77页 |
3.5 光合性状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 | 第77-81页 |
3.5.1 叶绿素含量 | 第77-81页 |
3.6 不同性状与产量相关性分析 | 第81-84页 |
4 讨论 | 第84-87页 |
4.1 选系群体农艺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84-85页 |
4.2 选系群体不同世代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 | 第85页 |
4.3 玉米株型育种与高密度育种 | 第85-87页 |
5 结论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作者简介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