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课题来源 | 第16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研究 | 第18-27页 |
2.1 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 | 第18-20页 |
2.1.1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 第18-19页 |
2.1.2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结构 | 第19-20页 |
2.2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 第20-21页 |
2.2.1 以网络架构进行划分的路由协议 | 第20页 |
2.2.2 以发现策略进行划分的路由协议 | 第20页 |
2.2.3 采用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协议 | 第20-21页 |
2.3 多波束转换天线路由协议概述 | 第21-26页 |
2.3.1 多波束转换天线产生的路由协议设计问题 | 第21-22页 |
2.3.2 多波束转换天线路由协议分类 | 第22页 |
2.3.3 经典多波束转换天线路由协议 | 第22-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多波束转换天线与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27-34页 |
3.1 智能天线原理概述 | 第27-28页 |
3.2 多波束转换天线原理概述 | 第28-30页 |
3.3 多波束转换天线工作模型分析 | 第30-32页 |
3.3.1 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的天线增益对比 | 第30-31页 |
3.3.2 定向天线和全向天线的通信干扰对比 | 第31-32页 |
3.4 全向天线模型与定向发射天线模型的WSN应用分析 | 第32-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多波束转换天线路由协议设计 | 第34-46页 |
4.1 多波束转换天线网络模型 | 第35页 |
4.1.1 多波束转换天线节点模型 | 第35页 |
4.1.2 多波束转换天线链路模型 | 第35页 |
4.1.3 多波束转换天线场景模型 | 第35页 |
4.2 RPSBA协议信息采集阶段 | 第35-37页 |
4.2.1 RPSBA协议信息采集优化 | 第35-36页 |
4.2.2 RPSBA协议信息采集具体步骤 | 第36-37页 |
4.3 RPSBA协议拓扑控制阶段 | 第37-41页 |
4.3.1 网络节点度的理论证明 | 第37-38页 |
4.3.2 RPSBA拓扑优化过程 | 第38-40页 |
4.3.3 RPSBA拓扑连通性理论证明 | 第40-41页 |
4.4 RPSBA协议路由转发阶段 | 第41-45页 |
4.4.1 RPSBA路由步骤 | 第41-44页 |
4.4.2 RPSBA协议路由维护 | 第44页 |
4.4.3 RPSBA协议节点睡眠机制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多波束转换天线路由协议建模与性能分析 | 第46-60页 |
5.1 协议评估方法及仿真软件介绍 | 第46-48页 |
5.1.1 MATLAB仿真软件介绍 | 第47页 |
5.1.2 OPNET仿真软件介绍 | 第47-48页 |
5.2 基于MATLAB的RPSBA协议拓扑阶段仿真分析 | 第48-51页 |
5.2.1 RPSBA协议关键邻居数仿真 | 第48-49页 |
5.2.2 RPSBA协议拓扑优化仿真 | 第49-51页 |
5.3 基于OPNET的RPSBA路由阶段仿真实现 | 第51-59页 |
5.3.1 节点模型建立 | 第51-53页 |
5.3.2 网络场景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5.3.3 进程模型建立 | 第54-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总结 | 第60页 |
6.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