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46页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12-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13-14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15-30页 |
一、乡村社会转型研究述评 | 第15-20页 |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人类学研究 | 第20-24页 |
三、移民视角下的裕固族研究 | 第24-30页 |
第三节 研究设计 | 第30-40页 |
一、基本概念 | 第30-3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36-38页 |
四、本文的架构 | 第38-40页 |
第四节 田野点概述及资料收集过程 | 第40-46页 |
一、田野点概述 | 第40-43页 |
二、资料收集情况 | 第43-46页 |
第二章 裕固族移民搬迁与发展转型 | 第46-68页 |
第一节 国家反贫困视野中的裕固族移民搬迁 | 第46-53页 |
一、国家层面的“异地搬迁扶贫” | 第46-47页 |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移民村 | 第47-48页 |
三、发展话语构建:LH乡裕固族的移民动员 | 第48-53页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的生计变迁 | 第53-60页 |
一、移民前的生计方式:定居牧业 | 第53-55页 |
二、移民初期的生计方式:传统农作物的种植 | 第55-58页 |
三、订单农业后的生计方式:多元生计 | 第58-60页 |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发展理念的转型及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 第60-68页 |
一、移民之前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 第61页 |
二、移民初期的发展理念:生存性发展理念 | 第61-62页 |
三、订单农业引进后的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 第62-64页 |
四、移民社区家庭收入差距的出现 | 第64-68页 |
第三章 裕固族移民家庭转型 | 第68-109页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结构的转型 | 第68-72页 |
一、牧业生活时的家庭结构及规模 | 第68-70页 |
二、移民社区的家庭类型及规模 | 第70-72页 |
三、移民社区的家庭结构演变的趋势 | 第72页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第72-85页 |
一、牧业时期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男主女辅 | 第73-75页 |
二、移民社区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分工合作 | 第75-83页 |
三、家庭夫妻关系中的道德变迁:分工更加明确 | 第83-85页 |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第85-100页 |
一、牧业生活时期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 第85-87页 |
二、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 | 第87-94页 |
三、移民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第94-95页 |
四、未来孝道受到的可能冲击 | 第95-100页 |
第四节 裕固族移民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的变迁 | 第100-109页 |
一、牧业时期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 第100-102页 |
二、移民社区兄弟姐妹关系中的道德:互助及共同赡养父母 | 第102-103页 |
三、老家与移民社区兄弟姐妹互动中的道德:礼仪性互动与父母赡养 | 第103-104页 |
四、兄弟姐妹互动关系的边界:经济利益 | 第104-109页 |
第四章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转型 | 第109-146页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第109-120页 |
一、邻里关系居住格局的变迁:分散居住-比邻而居 | 第109-111页 |
二、邻里日常人际关系性质的转型:村民关系-邻里关系 | 第111-112页 |
三、邻里日常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变迁:人情性互动-工具性互动 | 第112-120页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邻里关系的组织化:方田的形成及其运行 | 第120-131页 |
一、新的生活需要方田和井长 | 第120-122页 |
二、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井长 | 第122-125页 |
三、井长的产生:从推选到抓阄 | 第125-128页 |
四、方田制度:先定政策后执行 | 第128-130页 |
五、监督井长:井灌小组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方田的功能及整体性伦理观 | 第131-146页 |
一、方田的功能 | 第131-138页 |
二、方田组织伦理:整体利益至上 | 第138-142页 |
三、被疏远的斤斤计较者:对违背方田整体利益者的惩罚 | 第142-146页 |
第五章 裕固族移民社区基层组织的转型 | 第146-169页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转型的背景:项目制 | 第146-153页 |
一、对户帮扶与移民社区生成 | 第146-149页 |
二、政策项目与社区建设 | 第149-151页 |
三、生活适应与生计发展项目 | 第151-152页 |
四、项目支持与社区发展 | 第152-153页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村村委会职责的转型 | 第153-160页 |
一、移民前村委会的主要职责 | 第153-154页 |
二、订单农业之前村委会的责任:移民生活适应及脱贫 | 第154-156页 |
三、订单农业后的村委会的主要责任:争取项目为主 | 第156-160页 |
第三节 裕固族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 | 第160-169页 |
一、移民过程中项目分配道德:人情伦理 | 第160-161页 |
二、移民初期项目分配道德:机会均等的公平观 | 第161-162页 |
三、订单农业后项目分道德:工具性的公平观 | 第162-169页 |
第六章 家庭、方田、社区互动中的利益与道德 | 第169-199页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项目竞争人情伦理 | 第169-178页 |
一、移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少了 | 第169-172页 |
二、柳方村打井开地申请的多次尝试 | 第172-174页 |
三、养殖小区一期项目的报名与分配 | 第174-176页 |
四、养殖小区一期项目分配中的“关系”运作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小群体项目争取中的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 第178-187页 |
一、五户人家的林带 | 第178-179页 |
二、林带中的利益:耕地 | 第179-180页 |
三、管道铺设过程:小群体的行动 | 第180-185页 |
四、林地管道铺设中的利益与人情伦理、方田组织伦理、社区公平观 | 第185-187页 |
第三节 小群体维权实践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 第187-199页 |
一、老家草场承包权问题的来源:从鸡肋到资金补贴 | 第187-190页 |
二、移民争夺草场承包权的实践 | 第190-193页 |
三、移民维权行动中的法律、人情伦理及社区道德 | 第193-19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讨论 | 第199-224页 |
第一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社会转型 | 第199-205页 |
一、移民社区的发展转型 | 第199-201页 |
二、移民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转型 | 第201-202页 |
三、邻里关系的转型 | 第202-203页 |
四、基层社区组织转型 | 第203-204页 |
五、家庭、方田、社区互动机制的转型 | 第204-205页 |
第二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的道德变迁 | 第205-210页 |
一、发展理念转型:“生存性发展理念-投资性发展理念” | 第205-206页 |
二、移民家庭道德的变迁 | 第206-207页 |
三、邻里关系中的道德变迁 | 第207-208页 |
四、移民社区公共道德的变迁:工具性公平观念的生成 | 第208-209页 |
五、移民社区道德变迁的趋势:“人情性道德规范——工具性道德规范” | 第209-210页 |
第三节 裕固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与道德变迁的主导机制 | 第210-214页 |
一、发展转型与社会转型 | 第210-211页 |
二、利益主导与道德变迁 | 第211-212页 |
三、国家、市场与社会转型 | 第212-214页 |
第四节 讨论: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性质 | 第214-222页 |
一、“差序格局”范式的再应用:从人伦主导到利益主导 | 第214-216页 |
二、个体联结纽带的复杂性:利益与道德互构 | 第216-219页 |
三、少数民族移民社区社会转型的多元属性:“混合性差序场” | 第219-222页 |
第五节 研究不足 | 第22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24-235页 |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及提纲 | 第235-237页 |
附录(二) 访谈对象一栏表 | 第237-240页 |
附录(三) 移民社区村貌及居住格局 | 第240-24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42-243页 |
致谢 | 第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