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武田泰淳的女性视界

谢辞第6-7页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緖论第17-33页
    第一节 中日两国的武田泰淳研究综述第17-20页
    第二节 与武田作品中“女性”有关的先行研究概况第20-23页
    第三节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第23-33页
第一章 从《圣女侠女》看女性视界的构建和意义第33-55页
    第一节 战后日本的肉体文学与武田泰淳的批判第33-36页
    第二节 《圣女侠女》——肉体与精神的对立与消解第36-51页
        一、“梅女士”的符号意义第38-41页
        二、“玛利亚”的符号意义第41-46页
        三、梅女士与玛利亚的对立与消解第46-51页
    第三节 “圣女/侠女”的解构意义第51-54页
    小结第54-55页
第二章 《杀死情妇》——从女性视界看战后日本主体性的迷失第55-96页
    第一节 战后的“妻子杀死情妇”事件与新闻媒体的报道第56-68页
        一、报纸的报道第56-58页
        二、杂志的舆论第58-62页
        三、法院的判决和舆论的力量第62-64页
        四、战后日本的言说空间第64-68页
    第二节 《杀死情妇》——陌生化的“妻子-情妇”关系第68-81页
        一、文本与现实的距离第69-71页
        二、三组“妻子-情妇”关系第71-73页
        三、三层言说空间第73-76页
        四、对“妻子”、“情妇”的陌生化处理第76-81页
    第三节 从女性视界看权力的渗透与主体性的丧失第81-93页
        一、个体主体性的丧失第81-84页
        二、个体在新旧价值观中的挣扎第84-87页
        三、从女性视界看战后日本社会中美国权力的渗透第87-93页
    小结第93-96页
第三章 女性视界映照下的武田泰淳“混血”思想第96-124页
    第一节 “混血”思想的由来第97-102页
        一、“混血”的武田泰淳思想第97-98页
        二、20世纪50年代关于“民族”、“国家”等概念的复提第98-100页
        三、武田泰淳的“民族”观第100-102页
    第二节 从女性视界看“民族”、“国籍”、“自我认同”等问题第102-116页
        一、《女人的国籍》创作契机第102-104页
        二、混血儿的自我认知与困境第104-110页
        三、“父亲”、“母亲”的挣扎第110-114页
        四、“混血”的城市第114-116页
    第三节 女性混血儿的象征意义第116-122页
        一、《非革命者》中的“M咖啡店的她”第117-118页
        二、《上海的萤火虫》中的“林小姐”第118-120页
        三、中日混血女性视界的象征意义第120-122页
    小结第122-124页
第四章 女性视界中的侠义精神第124-161页
    第一节 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的“侠女”——“十三妹”第124-139页
        一、武田泰淳对“话本”形式的接受和运用第127-130页
        二、贯彻侠义的“十三妹”第130-138页
        三、“十三妹”身上承载的侠义精神理想第138-139页
    第二节 来源于中国现代革命的“鉴湖侠女”——“秋瑾”第139-151页
        一、武田泰淳对“秋瑾”的关注和喜爱第140-143页
        二、独特的文本形式第143-147页
        三、回归“女性”的“秋瑾”第147-151页
    第三节 “侠女”的内涵意蕴与价值所在第151-158页
        一、20世纪60年代武田泰淳的中国缘分第152-153页
        二、“侠女”——武田作品中永恒的主题第153-154页
        三、对经典女性形象的追求第154-155页
        四、以“侠女”为主体构筑的女性视界第155-158页
    小结第158-161页
结语第161-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鲍恩早期小说的压抑空间与社群困境表征研究
下一篇:湘西地区土家语濒危的生态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