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电视直播与移动直播的关系研究 | 第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3.2 问卷调查法 | 第14-15页 |
1.3.3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3.4 内容分析法 | 第15页 |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新意 | 第15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 第16-22页 |
2.1 传播学“5W”模式理论 | 第16-17页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1 电视直播 | 第17-18页 |
2.2.2 网络直播 | 第18页 |
2.2.3 移动直播 | 第18页 |
2.3 电视直播与移动直播的发展及现状 | 第18-22页 |
2.3.1 电视直播的发展及现状 | 第19-20页 |
2.3.2 移动直播的发展及现状 | 第20-22页 |
第3章 “5W”模式下电视直播与移动直播的差异性比较 | 第22-35页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第22-24页 |
3.1.1 电视直播与移动直播的传播主体 | 第22-23页 |
3.1.2 电视直播传播主体的特点 | 第23页 |
3.1.3 移动直播传播主体的特点 | 第23-24页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第24-28页 |
3.2.1 电视直播的内容分析 | 第24-25页 |
3.2.2 移动直播的内容分析 | 第25-27页 |
3.2.3 电视直播与移动直播内容的特点分析 | 第27-28页 |
3.3 传播渠道分析 | 第28-30页 |
3.3.1 电视直播的传播渠道分析 | 第28-29页 |
3.3.2 移动直播的传播渠道分析 | 第29-30页 |
3.4 传播受众分析 | 第30-33页 |
3.4.1 电视直播传播受众分析 | 第30-31页 |
3.4.2 移动直播传播受众分析 | 第31-33页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第33-35页 |
3.5.1 电视直播传播效果分析 | 第33页 |
3.5.2 移动直播传播效果分析 | 第33-35页 |
第4章 “5W”模式下电视直播与移动直播差异性原因探析 | 第35-41页 |
4.1 传播主体的权威性和草根性 | 第35页 |
4.1.1 传播主体的差异 | 第35页 |
4.1.2 原因分析 | 第35页 |
4.2 内容选择的单一性和多元性 | 第35-37页 |
4.2.1 内容方面的差异 | 第35-36页 |
4.2.2 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4.3 传播过程的单向性和双向性 | 第37页 |
4.4 受众群体的广泛性和针对性 | 第37-39页 |
4.4.1 传播受众的差异 | 第37-38页 |
4.4.2 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4.5 传播效果的政治性和商业性 | 第39-41页 |
第5章 视频直播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 第41-49页 |
5.1 电视直播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41-44页 |
5.1.1 充分发挥编辑人员的专业性 | 第41页 |
5.1.2 利用自身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 第41-42页 |
5.1.3 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积极抢占网络平台话语权 | 第42-43页 |
5.1.4 增加电视直播的互动性 | 第43-44页 |
5.1.5 注重受众反馈,提高传播效果 | 第44页 |
5.2 移动直播的未来发展方向 | 第44-49页 |
5.2.1 提高传播主体的整体质量 | 第44-45页 |
5.2.2 优化节目内容的整体编排 | 第45页 |
5.2.3 创建专属直播平台 | 第45-46页 |
5.2.4 提高传播影响力 | 第46-47页 |
5.2.5 完善直播平台的规范性 | 第47-49页 |
第6章 总结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