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页 |
2.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2-13页 |
第1章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理解 | 第13-20页 |
1.1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概念的理解 | 第13-16页 |
1.1.1 古希腊的德性概念 | 第13-15页 |
1.1.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 | 第15-16页 |
1.2 德性与人的本质属性 | 第16-20页 |
1.2.1 亚里士多德对的之本质属性的理解 | 第17-18页 |
1.2.2 德性与人的本质属性的实现 | 第18-20页 |
第2章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 | 第20-32页 |
2.1 德性的获得方式 | 第20-22页 |
2.1.1 “德性是否可教”的争论 | 第20-21页 |
2.1.2 亚里士多德对“德性是否可教”的回应 | 第21-22页 |
2.1.3 后天习得是德性获得的根本方式 | 第22页 |
2.2 德性的获得要素 | 第22-25页 |
2.2.1 “美德即知识的”命题 | 第23页 |
2.2.2 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即知识命题的回应 | 第23-24页 |
2.2.3 主体的正确选择是获得德性的关键要素 | 第24-25页 |
2.3 德性的培养途径 | 第25-28页 |
2.3.1 德性与习惯 | 第25-26页 |
2.3.2 以道德实践培养行为习惯来获得德性 | 第26-27页 |
2.3.3 以城邦法律规约行为习惯来获得德性 | 第27-28页 |
2.4 亚里士多德德性培养思想的影响与不足 | 第28-32页 |
2.4.1 亚里士多德德性培养思想的影响 | 第28-30页 |
2.4.2 亚里士多德德性培养思想的不足之处 | 第30-32页 |
第3章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培养思想对我国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 第32-43页 |
3.1 德性概念对强化我国公民德性修养的启示 | 第32-35页 |
3.1.1 当前我国社会公德领域中存在的道德淡漠现象 | 第32-34页 |
3.1.2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对强化我国公民德性修养的启示 | 第34-35页 |
3.2 意愿选择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内容的启示 | 第35-37页 |
3.2.1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内容上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3.2.2 亚里士多德意愿选择理论对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内容有效性的启示 | 第36-37页 |
3.3 道德实践理论对我国道德教育方式的启示 | 第37-40页 |
3.3.1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 第38页 |
3.3.2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实践理论对改进我国道德教育方式的启示 | 第38-40页 |
3.4 以城邦法律规约道德行为对强化我国公民道德规范意识的启示 | 第40-43页 |
3.4.1 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失范现象与道德法律化的争论 | 第40-41页 |
3.4.2 亚里士多德的法律规约理论对强化我国公民道德规范意识的启示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