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8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区域工程地质概况及野外调查 | 第20-26页 |
2.1 研究区域侏罗系地层简介 | 第20-22页 |
2.2 野外现场调查 | 第22-25页 |
2.2.1 归州镇侏罗系地层层厚比调查 | 第22-23页 |
2.2.2 归州镇典型滑坡参数变异性现场调查 | 第23-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侏罗系滑床岩体参数不确定模型及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26-42页 |
3.1 不确定性理论 | 第26-27页 |
3.1.1 不确定性中常用概率函数分布 | 第26-27页 |
3.1.2 随机过程及随机场 | 第27页 |
3.2 岩石力学多功能系统试验 | 第27-30页 |
3.2.1 室内试验 | 第27-29页 |
3.2.2 分布模型建立 | 第29-30页 |
3.3 滑床岩体参数不确定性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30页 |
3.3.2 边坡岩体参数不确定性下岩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30-31页 |
3.4 三维复合多层滑坡抗滑桩桩间距优化研究 | 第31-40页 |
3.4.1 三维多层滑坡体1/4椭球体理论搭设 | 第31-32页 |
3.4.2 最危险滑体确定 | 第32-35页 |
3.4.3 桩后土拱受力分析 | 第35-36页 |
3.4.4 最小桩间距计算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滑床岩体参数不确定下抗滑桩嵌固机理 | 第42-57页 |
4.1 物理模型与数值试验开展 | 第42-46页 |
4.1.1 物理模型框架搭建 | 第42-45页 |
4.1.2 物理模型试验材料配置 | 第45-46页 |
4.1.3 数值试验模型建立 | 第46页 |
4.2 物理试验与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4.2.1 滑体运动分析 | 第46-48页 |
4.2.2 抗滑桩位移分析 | 第48-49页 |
4.2.3 上硬下软滑床层厚比不确定条件下抗滑桩嵌固机理研究 | 第49-51页 |
4.3 滑床参数不确定条件下抗滑桩嵌固机理 | 第51-56页 |
4.3.1 上软下硬滑床中层厚比不确定条件下抗滑桩嵌固机理 | 第51-52页 |
4.3.2 滑床倾角不确定条件下抗滑桩嵌固机理 | 第52-54页 |
4.3.3 滑床岩体弹性模量不确定条件下抗滑桩嵌固机理 | 第54-55页 |
4.3.4 讨论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滑床岩体厚度不确定抗滑桩嵌固深度优化研究 | 第57-68页 |
5.1 基本模型抗滑桩嵌固深度优化 | 第57-60页 |
5.1.1 基本模型数值试验 | 第57-58页 |
5.1.2 抗滑桩嵌固深度优化研究 | 第58-60页 |
5.2 基于滑床层厚比不确定性下抗滑桩嵌固深度优化研究 | 第60-65页 |
5.2.1 滑床层厚比不确定下数值试验 | 第60-61页 |
5.2.2 滑床层厚比不确定下抗滑桩最优嵌固深度 | 第61-65页 |
5.3 工程案例分析 | 第65-66页 |
5.3.1 工程概况 | 第65-66页 |
5.3.2 最优嵌固深度修正 | 第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